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與秦嶺水泥這只個股的名稱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然而,當中國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下稱“中再生”)18億元資產注入后,這家老牌水泥公司將正式進軍再生資源行業,搖身一變成為時下頗受投資者青睞的“環保概念股”,主業方向大變,轉型跨越可謂不小。
根據秦嶺水泥日前發布的收購報告書,主營廢舊電子電器物品回收、拆解、處理等業務的山東中綠資源再生有限公司(下稱“山東中綠資源”),也將作為擬資產注入的中再生洛陽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下稱“洛陽公司”)、四川中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下稱“四川公司“)等8家標的公司之一,成為秦嶺水泥的子公司。
然而,記者查詢上述8家擬注入公司的審計報告發現,政策補貼收入在其總收入中的占比十分可觀。山東中綠資源2013年收到的各類政策補貼甚至達到1246.08萬元,占其主營業務收入的65.79%。這一比例在今年第一季度更是攀升至70.08%。因此,政策補貼收入能否長期持續,成為秦嶺水泥今后業績的“命門”。
自救不成借外力
已經發展到全行業產能過剩階段的水泥類上市公司,近年來業績增速明顯放緩,秦嶺水泥也無法獨善其身。隨著區域市場競爭加劇,秦嶺水泥連續3 年營業利潤均為負數,2011至2013年分別為-2.13億元、-1757萬元、-1.28億元。這樣的虧損在今年依舊沒能“剎住車”,其日前公布的 2014年半年報顯示,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28億元,同比增加虧損7044萬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秦嶺水泥2013年資產負債率已高達98%。至今年3月31日,這一數字更是攀升至102.19%。合并報表歸屬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合計為-4419.86萬元。對此,秦嶺水泥也坦言,目前公司深陷經營困境,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事實上,在收到中再生遞來的“橄欖枝”之前,秦嶺水泥就已經在探尋自救之路了。
2010年5月初,秦嶺水泥啟動重大資產重組,擬向控股股東冀東水泥發行股份購買其在陜西省內的水泥資產。
但因監管政策發生重大變化,該次重組被迫中止。隨后,陜西水泥市場發生逆轉,冀東水泥在陜西的水泥資產盈利能力大幅下滑。此外,秦嶺水泥和冀東水泥之間存在的同業競爭問題,也給雙方的生產經營、對外融資等造成了不利影響。
控股股東重組承諾難以履行,同業競爭問題遺留已久,使得引進新的重組方成為秦嶺水泥擺脫困境的惟一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