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過剩產能在一些地區成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赴東、中、西部十余省份采訪發現,在中央政府主導的新一輪產能過剩化解政策出臺后,各地因產能分布情況千差萬別,政策落實進展不一,相當一部分省份沒有出臺落實化解過剩產能政策的細則,有基層官員在與記者交談中毫不掩飾“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的消極應對思想。
地方政府難舍產能過剩企業
一些地方政府對化解產能過剩并不感“興趣”,專家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地方政府有“難以割舍”的心理。
江蘇是我國工業經濟大省,去年12月,江蘇省下發了《省政府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化解產能過剩工作的路線圖、時間表,重點工作任務分工及進度安排,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4個行業制定了壓縮目標任務。
就在江蘇省出臺政策前兩個月,2013年10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提出“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化解過剩產能政策。
然而,《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發現,并不是所有的省份對化解過剩產能都像江蘇省這樣積極。“四個一批”政策出臺半年后,相當一部分省份沒有出臺落實化解過剩產能政策的細則,有的省份實施細則“在草擬中”、有的“在領導審定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昌文指出,由于重化工業產值大、對就業和稅收帶動作用強,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不惜出臺大量優惠政策招商引資發展重化工業,結果形成產能嚴重過剩。
記者在江蘇采訪時也聽到一些基層官員說,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企業,在市縣范圍內往往都是重點骨干企業、利稅大戶。不少企業是地方政府以土地、財政等優惠政策招引來的大項目,這些企業和項目確實對地方經濟發展、稅收貢獻和促進就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帶動了一些相關產業的發展。對一些困難企業,地方政府寧愿讓其維持著,不愿讓其死掉,一旦政府主動實施關閉,企業銀行債務、資產處置、職工安置的壓力全都會轉移到政府身上。
此外,各地對于化解過剩過剩產能存在“認識分歧”。采訪中,一些經濟結構“偏輕”的省份就認為本省產能過剩矛盾并不突出,化解的壓力也不大,有的行業主體基本是民營企業,隨著市場行情的逆轉,這些民營企業早就轉型了,根本“用不著政府操心”。
“壓指標”反致產能越減越多
有業內人士指出,一些行業陷入“產能越化解越多、越干預越過剩”的怪圈,主要緣于“政府過度干預行業、干預企業、干預項目”,有違市場經濟規律。
實際上,化解過剩產能并不是“新鮮事物”。中國冶金企業協會會長趙喜子說,早在1999年,就有人喊我國鋼鐵嚴重過剩,開展全國性控產,當時的產量只有1.3億噸。此后這么多年,所有鋼鐵項目必須要經國家批準,進行絕對控制,結果“中央不批地方批”,從2002年以后,民營鋼鐵企業迅速、爆發式增長,一直到現在民營鋼鐵占到粗鋼產量的52%,最賺錢的時候,出現“百萬噸鋼現象”,即每上100萬噸鋼規模,3至5年就可收回投資。
“實際上,政府喊了10年鋼鐵過剩,卻沒有過剩,而到了2010年之后,我國鋼鐵開始出現真正的過剩,僅2009至2010年,我國鋼鐵增加1.5億噸產能。”趙喜子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