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水泥产能的严重过剩,水泥行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水泥企业之间纷纷采取了限产报价和协同停窑的措施。那么,水泥行业到底怎么样呢?未来水泥行业的发展是否还有“光明”?下面我就从沈阳绿岛室内体育场说起。
已成废墟的沈阳绿岛室内体育场
“沈阳绿岛室内体育场”事件想必大家都知晓了,6月3日上午的8秒钟爆破,让闲置了9年、1998年斥资8亿元建设的沈阳绿岛室内体育场,由一个庞然大物变成了一片废墟。9年、8亿、8秒,当这三个数字的背景连在一起时,确实让我们感到错愕。就算不是政府投资,但如此劳民伤财的浪费也让我们不得不责躬省过。
国家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建筑的平均寿命只能维持在25-30年;反观发达国家,英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也达到了74年。”我们不奢求132年,也不奢求74年,就连二三十年也是我们的“梦想”年限吗?
进入2012年以来,房地产还是处于低迷状态,高铁建设也是进展缓慢,对于水泥行业来说,这两个消费大户的低迷,直接将水泥行业拉到了低谷里。但从长远来看,“像‘沈阳绿岛室内体育场’这样‘建了拆,拆了建’的模式,对于水泥行业来说,也许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目前,国内建筑“短命”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建筑寿命之所以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筑质量标准落后。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了“百年住宅”构想,建设房屋时使用标号40以上的混凝土,而中国大部分短命建筑使用的是标号20的混凝土,这就使房屋使用年限至少缩短十几年。
现阶段,随着水泥行业不断的延伸产业链,进军商混行业,对于商混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许是利大于弊。
综上,建筑行业的“浪费”会给水泥行业的未来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而水泥企业进军商混行业将会给建筑质量标准的尽快制定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