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近1/7國土籠罩在霧霾中,氣象臺連續數天發布霾黃色預警。本應是“遙望碧天凈如掃”的早春時節,卻看不到藍天。
霧霾壓城,治理大氣污染成了最大的民生。一場斷腕減排治理霧霾的攻堅戰,正在水泥業打響。
去年12月以來,一些城市拆除一批水泥廠,政府出臺水泥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業界專家呼吁出臺中國水泥工業環境報告,行業協會通報關閉小水泥生產線情況……防治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環境保衛戰持續火熱。
2013年12月17日,石家莊對鹿泉市、平山縣境內的18家水泥熟料企業的19臺磨機、396個圓倉和1條旋窯水泥熟料生產線同步拆除。此次拆除將削減水泥產能940萬噸,可相應減少粉塵排放3825噸、氮氧化物排放338噸。
2013年12月27日,環保部會同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 4915-2013) 、《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GB 30485-2013)及其配套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環境保護技術規范》(HJ 662-2013)等3項標準。
2013年12月26日,北京市環保局與北京經信委聯合舉行發布會,通報“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的工作進展, 2013年底前調整退出288家污染企業,金隅順發水泥、平谷水泥實現停產。
2014年1月3日,河北省三河市筑城水泥公司廠內,年產能35萬噸的水泥磨機生產線和年產能15萬噸的礦粉生產線被依次推倒。稍后,在三河市燕郊新型建材公司廠內,年產能39萬噸的三條礦粉生產線被拆除。此次行動共涉及三河市10家水泥企業,產能357萬噸。
1月3日,霸州市開展淘汰產能集中拆除行動,拆除了鋼鐵、水泥等行業的60臺工業鍋爐。拆除后,將壓減水泥20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硫1300噸、氮氧化物450噸,節約標準煤20萬噸。
1月7日,湖北省建筑材料聯合會透露,截至2013年年底,湖北省共關閉小水泥生產線266條,淘汰落后產能近4000萬噸。
1月20日,本報三版整版刊發中國水泥協會高級顧問高長明署名文章《中國水泥工業環境報告不可空缺》,呼吁出臺水泥工業環境報告,以每一年度的各種污染物排放的具體數據,讓社會公眾了解水泥工業在努力實現對環境零污染的過程中到底做得怎樣。
2月17日,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恒達鑫水泥公司的13個圓倉在一陣爆炸聲中頃刻倒地。石家莊市開展第二批壓減水泥過剩產能、治理大氣污染水泥企業集中拆除行動。
2月21日,北京地區由應急指揮部發布指令啟動橙色預警應急響應,并將空氣重污染預警級別由黃色提升至橙色后,各相關委辦局、各區縣啟動實施“四停一沖”等應急響應措施。其中,對北京強聯水泥有限公司、北京金隅混凝土有限公司等36家企業實施停產措施。
2月23日,北京市監察局、市環保局約談了北京市相關屬地及部門的負責人。
2月23日,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環保派出12個督查組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對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及《大氣十條》落實情況進行專項督查,重點檢查鋼鐵、水泥等行業,通過媒體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曝光。
3月1日,《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實施。
污染容易治理難。霧霾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除了自然因素外,還有污染排放的長期累積效應。水泥業為治霾事業做的工作,從制訂措施到實施再到產生實效需要過程,由量變積累到質變,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
霧霾也不是某一個行業的排放造成的,把水泥說成嚴重霧霾天氣的主要原因,既不科學,也不公平。減少PM2.5、減少霧霾,需要舉全國之力。
水泥業應把生產和排放控制在自然能夠承載的限度內,努力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產業經濟“升級版”。各級政府在鐵腕治污、化解水泥產能過剩的過程中,亦應加強監管力度。
愿水泥行業得到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愿其他產生排放的行業,和水泥業一起努力,為減少污染排放、改變霧霾天氣發生做出積極貢獻。有此信心和決心,何愁藍天喚不回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