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中小型鋼鐵、平板玻璃等產能過剩企業關停的消息不絕于耳。但與此同時,這些行業中大型企業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兒去。事實上,在宏觀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必然伴隨著過剩產能不斷涌出,在業內人士眼中,過剩產能將隨經濟陣痛期一起長期存在,過剩產能的行業也會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痛苦的過剩產能淘汰期過后,迎來的肯定是更加健康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
更多過剩產能將自動“出局”
“鋼鐵行業利潤最低的時候每噸只有0.43元,有人開玩笑說還不如賣一個雪糕。”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一句看似玩笑的大實話正反映了近幾年我國不少工業行業面臨的殘酷現實。2013年,我國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造船五大行業的產能利用率為71%-75%,顯著低于歐美國家79%-83%的平均水平。化解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產能,已經成為了經濟轉型的關鍵一步。
以2010年為分水嶺,此前中國富豪排行榜上的首富總被傳統工業企業負責人占據,比如2008年度的首富就是被稱為“鋁業大亨”的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而在2010年后,頭名的位置中出現了更多其他行業領軍人物的身影,如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百度CEO李彥宏等,尤其是今年極有可能競爭首富席位的是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云,從一個側面讓人感受到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劇烈變化。
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7.3%,創下2009年一季度以來的新低。在這項數據的背后,是今年產能過剩行業大都過剩至少30%、絕大多數企業不盈利甚至繼續虧損的現狀。鋼鐵等行業中的很多企業在需求萎縮且轉型困難之時,不得不將大量產品低價向歐洲市場傾銷。
與以往不同的是,新一屆政府更多地依靠市場力量去自覺消化那些過剩產能。著名財經評論人葉檀曾表示,一些小城市加大了房產推銷力度,甚至動用政府力量推銷,這足以說明政府在大力賣地時并沒有考慮到消費能力,這樣的房地產市場面臨的不是泡沫風險,而是產能過剩,與政府為了推動GDP上馬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過剩產能沒有什么不同。“在這種情況下,靠政府大規模刺激投資消費幫助減輕一些生產壓力的階段已經成為過去,地方自行進行的政策調整也非常有限,在本地消費需求規模已經不大的現實下,企業只能靠自己。”一位房企負責人表示。
微刺激取代行政干預
之所以今年產能過剩行業對于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感受如此明顯,是因為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轉向“微刺激”,更多地將化解產能過剩的主動權交給市場。
國家對于產能過剩的調控一直就沒有停止過,但在業內看來,大多數以行政手段進行的調控,包括嚴格項目審批、先進與落后產能相互置換等,看似保持著不小的力度,但卻始終給人以“使錯了勁”的感覺,其中尤以“4萬億計劃”最為典型。
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教授陳及坦言,2008年以后,世界經濟都處于向下的行情中,作為世界工廠,我國鋼鐵等行業的形勢也出現逆轉。在此情況下,政府并未針對需求不足導致的產量過剩做出決策,而是生硬地通過增加投資刺激消費,一邊淘汰產能,一邊卻增加新的投資,最終導致過剩局面日趨嚴重。
一家國有鋼鐵企業負責人告記者,在4萬億計劃出臺前,企業原本已經準備調整結構,淘汰低端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但4萬億計劃出臺后,低端的螺紋鋼、建筑鋼成為最暢銷的產品,訂單忙得生產不過來。由于低端產品的生產力不夠,本來都要淘汰的生產線反而擴建產能,到最后卻全都淪為了過剩產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