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區近年來霧霾天氣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對市民日常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江蘇:防治大氣污染法制先行 《防治條例》已被列入今年立法計劃
8日,國家環保部發布消息稱,去年9月“12369”舉報熱線受理群眾舉報199件。其中,舉報數量最多的三個省是:河北(39件)、江蘇(21件)、山東(17件)。從群眾反映的問題來看,存在大氣污染問題的案件占存在問題案件的52%。同時,在接到舉報數量最多的城市中,江蘇徐州因6起舉報而位列第三。
在此之前,環保部7日與全國31個省(區、市)簽署了《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根據這份責任書,江蘇的目標為“PM2.5年均濃度下降20%”,與上海、浙江相同。這一目標,對于江蘇而言,并不輕松。
為了完成任務,江蘇各地已經展開積極努力。而首當其沖的,便是法制保障。
事實上,江蘇省是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控制區中唯一尚沒有制定地方法規的省份,為了盡早擺脫這一尷尬境地,當地已經啟動有關程序。據記者了解,《江蘇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目前已被列入該省人大常委會今年的立法計劃。
相關人士透露,該條例草案由江蘇省環保廳起草。同時,在立法過程中,還將廣泛征詢社會意見,召開論證會和聽證會,力求在重點污染領域和聯防聯治上取得突破。條例將針對工業、機動車、揚塵三大主要污染源排放明確法律約束和懲處措施,此外,秸稈禁燒、餐飲油煙治理也將有專門的法律條款。
據草案起草人員介紹,盡管之前大氣污染治理在法律上沒有得到規范,不過江蘇在這一方面的工作卻一直在推進。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江蘇省淘汰落后水泥產能1812萬噸、鋼鐵28萬噸,關閉化工企業397家,建成32臺燃煤機組的脫硝工程。在機動車污染控制方面,江蘇已經實現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市、縣全覆蓋,南京市建成并運行了國內領先的黃標車限行區域電子執法系統。與此同時,南京、徐州、蘇州開展了揚塵排污費征收試點,南京市還在醞釀提高揚塵排污收費。因為PM2.5頻頻“爆表”而備受關注的秸稈焚燒問題,江蘇省內也有明顯改善——2013年夏收期間全省火點同比下降51.3%,南京實現零火點。這些成果,都為《條例》制定提供了實踐依據。
除了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江蘇省還將加快制定《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管理辦法》、《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管理辦法》、《排放大氣污染物許可證管理辦法》、《關于船舶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的決定》等單項法規、規章,以此形成配套的政策法規體系,全面推進江蘇省大氣污染防治。
記者在江蘇省發改委網站上查詢到,江蘇省級層面將繼續集中力量完成200個重大項目,其中最大的亮點在于“首次將6個生態環保項目單列為一個類別”。針對大面積霧霾天氣,江蘇將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全省14家國家級開發區和24家省級開發區的各類工業廢棄物進行集中處置和綜合利用,減少污染排放壓力。
浙江:將PM2.5納入“年度大考” “不合格”區市縣最高罰500萬元
根據環保部與浙江省最新簽署的《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浙江的階段性目標是要讓PM2.5指數在五年內下降20%。從今年元旦起,一場旨在實現這一目標的“年度大考”已在浙江全省正式啟動,考試“不合格”的區市縣,最高將面臨高達500萬元的罰款。
記者8日從浙江省環保廳了解到,半年前浙江省發布了《浙江省環境空氣質量管理考核辦法(試行)》,到去年年底,遍布各區市縣的100多個PM2.5監測站已陸續建成。從今年1月1日起,除了要對各站點PM2.5指標逐月通報,還將對設區市的PM2.5指標進行年度考核;到明年1月1日,考核范圍將擴大至浙江省所有區市縣。
根據《考核辦法》,考核等次分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4個檔次。城市環境空氣質量按月通報,預考核結果按季度通報??己私Y果將納入省對設區市、設區市對縣(市)的生態省建設、環境保護工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并作為對市、縣(市)政府實績分析評價的依據??己私Y果在合格以上的,PM2.5指標年均濃度下降在10%以內、10%-20%、20%-30%、30%-40%、40%以上的,分別獎勵100萬元、200萬元、300萬元、400萬元、500萬元??己私Y果不合格的,PM2.5指標年均濃度上升在10%-20%、20%-30%、30%-40%、40%以上的,分別處罰200萬元、300萬元、400萬元、500萬元。
此外,考核結果還將與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相掛鉤。凡是考核評定不合格的城市,從下一年度開始,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將暫停審批對該城市PM2.5指標造成重大影響的工業建設項目。通過污染治理等措施,大氣環境質量狀況持續2個季度達到合格要求,才可以向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解除上述限批措施。
據浙江省環保廳污染防治處專家介紹,要讓PM2.5在5年內下降20%,任務非常艱巨:“‘十一五’期間,浙江省完成了全部火電廠的脫硫除塵,常規三項指標的主要污染物PM10也只下降了9.1%,和PM10相比,PM2.5的來源更為復雜,要完成這一目標,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公眾一齊推動。”為此,未來浙江將“多管齊下”向PM2.5“宣戰”。浙江省環保廳宣教中心負責人楊貢江告訴記者,在調整能源結構方面,將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力爭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除熱電聯產項目外,全省將禁止審批新建燃煤發電項目;2015年底前,全省縣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建成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縣以上城市供氣管網實現全覆蓋。在機動車污染防治方面,2015年底前浙江省將全面淘汰黃標車;全面供應國五標準車用汽柴油;大力發展綠色交通,不斷提高公交出行分擔率。在產業布局結構調整和工業污染治理方面,2014年底前浙江將完成“十二五”落后產能淘汰任務;2015年底前,全省所有燃煤鍋爐完成脫硫除塵設施建設,全面建成煙塵控制區,消除煙囪冒黑煙的現象;2017年底前,全省縣以上城市全面完成建成區大氣重污染企業關?;虬徇w;70%的省級以上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
安徽:力爭2022年消除重污染 到2017年PM10年均濃度降11.9%
1月7日,安徽省2013年重大氣候事件公布,霧霾高居該省極端天氣之首。當日,國家環保部與31個省(區、市)簽署了《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根據《責任書》規定,安徽省重點考核PM10年均濃度下降情況:到“十二五”末,PM10平均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安徽還將自我加壓,根據空氣污染程度和改善空間確定各市具體目標,按此測算,2017年安徽PM10年均濃度將比2012年下降11.9%。
2013年安徽全省平均霧霾日數達60天,為歷史最多,全省大部地區霧霾有40天以上,其中沿江江南中東部超過80天。“我也是市民,我也對霧霾很頭疼。但作為廳長,有一種特殊的壓力。”在去年年底舉行的安徽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安徽省環保廳廳長繆學剛表示,“安徽出現重污染天氣主要是由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煤炭消費總量持續增加、機動車污染日益加重、煙粉塵和揚塵污染嚴重、秸稈焚燒污染普遍、不利氣象條件、污染防治聯控機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的。”
去年年底,《安徽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發布,《方案》規定了安徽大氣污染防治的總體目標:到2017年,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優良天數逐年提高,重污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全省空氣質量總體改善。力爭到2022年或更長時間,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全省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在總體目標確定的基礎上,安徽根據各市2012年年均PM10濃度值和改善空間,確定了各市2017年PM10年均濃度目標:要求環境空氣質量較好的黃山、池州、蕪湖、六安4個市保持優良水平,要求環境空氣質量較差的合肥、淮南、馬鞍山、淮北、阜陽、亳州、蚌埠7個市年均濃度下降13%至25%不等。
根據安徽省的規劃,2014年大氣污染防治的主要任務是:提升工業脫硫脫硝效率、全面整治燃煤小鍋爐、強化城市揚塵管理、加強機動車污染治理、秸稈綜合利用與禁燒等。從長期看,主要任務是加強工業大氣污染治理、強化城市大氣污染防治、推動機動車污染防治、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做好重污染天氣的預警與應急。到2017年,安徽重點行業排污強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占能源消費總量達到6%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降低20%左右;各市主城區重污染企業基本完成搬遷、改造,力爭6個市成為環保模范城市;全部淘汰黃標車,并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目前,安徽省政府已經召開會議,與各市政府簽訂了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同時規定各市也要逐級簽訂目標責任書,將任務層層分解,每一項任務都要落實到具體部門、具體人員。此外,安徽進一步建立健全大氣污染防治的保障機制,將出臺考核辦法,對各市政府實施年度考核,并引導公眾參與大氣污染防治。
上海市環保局回應質疑PM2.5下降20%目標經過科學研究確定
近來,有市民對上海環保部門承諾PM2.5濃度年均降二成表示質疑。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昨天回應,本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20%的目標是經過科學研究確定的。為實現這一目標,將進一步加大力度削減相關污染物。而短期內,重污染天氣仍很難避免,要加強預測、預報、預警,讓公眾做好自我保護。
記者了解到,目前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報預警中心還在籌備中,建成后將設上海、江蘇、浙江3個分中心,包含可視化會商、監測數據共享與綜合觀測應用、排放清單管理、預報預警、區域預報信息服務等5個系統。
本市目前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其中,用來評估全市及各區縣空氣質量的常規監測點有48個;可監測和分析大氣復合污染的“超級站”有2個。此外,在石化、化工、鋼鐵等行業集中的10個產業園區,還根據園區的產業特點,建有專門針對特征污染物的監測網點?!肮さ亍C動車、鍋爐等帶來大氣污染的,該停的一定要停下來”。張全透露,上海正抓緊完善重污染天氣預警機制和響應程序,整合環保和氣象的精細化清單及時研判,并將大氣污染防治預警納入市政府應急體系,做好及時發布和系統應對。
據介紹,為提供詳實的一手大氣監測和分析數據,讓整個聯防聯控系統順利運轉,上海環境科學研究院設立了“國家環境保護城市大氣復合污染成因與防治重點實驗室”,本月剛通過環保部的建設可行性論證。實驗室最快兩年內建成,可實時分析或預測未來48小時我國東部沿海城市大氣復合污染的成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