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經濟需要鼠標經濟做引擎,鼠標經濟也只有適應水泥經濟的需求才能落地。??
時間回到2014年4月,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不少企業已開始運用3D打印、復合材料、物聯網等技術,開始了他們的“工業4.0”之旅。
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認為,未來10年,基于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CPS)的智能化,將使人類步入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產品全生命周期、全制造流程的數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術的模塊集成,將形成一個高度靈活、個性化、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
就在德國力推“工業4.0”戰略規劃,在全球范圍內拉開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新工業革命大幕時,“中國版工業4.0”也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多位制造行業專家心中醞釀,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信息化和工業化高層次深度結合的“兩化融合”成為焦點。
事實上,始于2012年的中國區域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工作發展至今,已取得較大成效。近日,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舉辦的“2015年中國兩化融合十大趨勢”發布會上,2015年兩化融合發展十大趨勢報告也新鮮出爐。報告顯示,作為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的“度量衡”,2014年我國兩化融合發展總指數持續增長,基礎環境發展水平提升受政策因素驅動明顯,兩化融合帶動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東中西部兩化融合發展水平差距有小幅縮小。2015年,兩個IT融合步伐加快,以工業互聯網、信息物理系統、制造業創新網絡等為特征的智能工業將引領我國工業邁入轉型發展的新時代。
無疑,以兩化融合為先鋒,中國版“工業4.0”將為我們展現一幅全新的工業藍圖:在一個智能、網絡化的世界里,物聯網和務聯網(服務互聯網技術)將滲透到所有的關鍵領域,創造新價值的過程逐步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將重組,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并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但要想實現這一藍圖,“鼠標+水泥”雙輪驅動至關重要。
“互聯網+工業”的新動力
隨著“兩化融合”不斷推進,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也拉開序幕。
何為“工業互聯網”?那是實現智能制造的必備基礎,是智能制造生產體系中“系統的系統”,人、數據和機器都將由此被連接起來。
“隨著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結合得更加緊密,未來工業的生產方式,也將發生顯著的改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的話道出了工業互聯網的精髓。而在看到互聯網和工業融合創新背后巨大的市場空間后,不少公司也紛紛布局其中。
2014年,家電巨頭美的和互聯網企業小米合作的消息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二者將聯手在智能家居產業、移動互聯網電商以及這兩個領域的共同投資等三方面展開合作。從手機到平板、盒子、路由器、電視機,以及最新的空氣凈化器,電子消費品領域的方方面面都將由此插上智能化的翅膀。
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小米公司在智能化方面的技術和經驗比較多,而美的則是傳統的機械制造性企業,一直致力于白色家電、小家電產業的發展,二者合作,可謂一拍即合,取長補短。
除此之外,通用電氣已與亞馬遜[微博]、埃森哲、思科等合作打造工業互聯網;三一重工建立了智能工程機械物聯網;三大電信運營商基于3G網絡和RFID技術,普及推廣M2M業務。在M2M領域中,將無所不在的各種末端設備,或系統通過多種有線或無線的通訊技術連接起來,并將它們匯總到統一的管理系統,實現對設備的全局化管理和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民良認為,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可以提高產品質量,減少出錯率,提升工業質量。生產環節、流通環節、科研環節的信息將得以及時反饋。而全流程產業鏈和價值鏈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也將對新產品開發起到積極作用。
“工業信息化也帶來了很多商業機會。信息型企業把信息化產品應用到工業中,二者將實現更好的結合。”周民良對記者說道。
目前,國家層面也在著力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2015年,工信部將下大力氣發展工業互聯網,加緊出臺一批相關政策措施,推動企業從傳統的工業基礎設施加快向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演進升級。
周民良指出,這其中有大量工作要做,包括制定信息推進的技術標準,進行質量監控等。
“中國智造”前進
回顧工業4.0的進化歷程,每個階段都各有特點。
在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的工業1.0階段,主要通過水力和蒸汽機實現工廠機械化生產;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初的工業2.0則強調電力驅動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并開創了產品批量生產的新模式;始于20世紀70年代并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工業3.0,通過電子與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制造過程不斷實現自動化;而現階段提出的工業4.0,則將使人類步入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形成一個高度靈活、個性化、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
有分析認為,作為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制造工業之一,盡管德國的工業4.0規劃已得到不少企業認同和響應,但總體來說還處于概念階段,其內涵還沒有成形,要真正實現工業4.0還需要10—15年,預計到2030年部分企業可以實現。
反觀中國制造業現狀,則面臨著勞動力、土地成本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自主創新能力不足,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低成本優勢漸失,缺乏自主品牌等挑戰。
《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白皮書指出,當前中國的制造企業,或通過配套加工、外包等方式,或憑借價廉、優質的產品,通過跨國零售企業的全球采購體系進入全球產業鏈。
而“中國智造”的核心,則是在中國自主研發能力不強卻擁有廣闊市場的情況下,通過與國際接軌整合產業鏈的方式,活躍和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商業體系鏈條中的角色。
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中國制造如何轉向“中國智造”,值得深入思考。
“工業4.0有很多要求,包括生產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個性化產品定制,以及全新的商業模式和合作模式等。”周民良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