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和河北領先全國開展的跨區域碳交易已滿一月。與當初北京碳交易滿月不同,本次跨區域碳交易似乎進行得非常“低調”。近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北京市發改委獲悉,目前兩地跨區域碳交易很多工作還處于籌備階段,除去年底北京和河北承德兩地之間已完成了首筆林業碳匯項目交易外并無其他交易進展。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兩地試行的跨區域碳交易之所以進展緩慢,源于河北始終將參與碳交易視為單方面要增加成本投入的行為,看不到碳匯未來的價值和可持有性,因此應該在區域設計中傾斜于河北的配額總量,使其通過減排變成區域碳交易的“供給方”,從減排中獲利。
首筆交易試水跨區域市場
在北京成為全國碳交易試點城市后不久,發展不僅限于城市內、跨區域的碳交易市場的想法就已經開始醞釀。去年7月,北京公布了《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首次明確北京將適時開展跨區域碳交易,這也被業內視為北京將正式啟動跨區域碳交易進程的標志。
實際上,自從近兩年碳交易的概念在我國逐漸火爆起來后,建立區域甚至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的呼聲也越來越大。去年年中,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副司長孫翠華曾向北京商報記者明確表示,我國未來計劃用約三年的時間建立起全國碳交易市場,今后我國或將不再增加碳交易試點城市,而將以現有7個試點城市市場為基礎直接擴展至建立全國范圍內的市場。在業內看來,這傳達出國家下一階段將著重培育涵蓋多個城市的“大碳交易市場”的信號,其中,京津冀很可能是率先成形的范本。
但直到近半年后的去年12月,北京與河北省承德市的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才姍姍來遲,在全國率先探索開展跨區域交易試點建設。河北省發改委副主任宋立民表示,偏重的產業結構導致河北能源消費巨大,溫室氣體排放也居高不下,將河北省排除在京津碳交易體系之外,難以有效發揮碳交易遏制碳排放量增長作用。宋立民認為,碳排放市場的日益擴大,不僅會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突破口,也將成為三地生態環境共建共享的新動力(310328,基金吧)。
北京商報記者從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處獲悉,預計在春節前后,承德6家先期履約的企業將上報碳排放數據,今年交易試點將正式啟動,6家企業也將于6月15日開始履約。而去年底兩地試行的首筆交易屬于林業碳匯交易,此前,承德市豐寧千松壩林場碳匯造林一期項目在環交所上線,預簽發量為96342噸二氧化碳當量,上線沒過多久,眉州東坡餐飲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就買了其中的1550噸,每噸價格為38元。最終,雙方成交量為3450噸,成交額達13.1萬元,成交單價比眉州東坡上個履約期時交易價格低19元/噸。
進展滯緩源于配額難定
“我國只有實現跨城市交易,碳交易才會起到更充分的減排作用。”首都經貿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陳及如此評價跨區域碳交易,也同時表達出了眾多業內專家對于我國已開展碳交易的看法。
然而,河北省發改委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處處長趙振興坦言,從北京和河北啟動跨區域碳交易至今,河北方面對于碳交易的籌備工作進展還非常有限,目前也沒有太多長遠的碳交易市場參與計劃。趙振興同時透露,參與與北京企業進行碳交易的城市仍僅限于承德一市,暫時不會擴容,不過承德市內參與交易的企業數量年內應該會進一步增加。
對此,不少環保專家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北京、河北實現跨區域碳交易的進度稍顯滯后,河北的企業甚至政府開展跨區域交易的積極性并沒有想象中高。究其原因,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藍虹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對于跨區域交易,國家并沒有制定更高層面的頂層設計,也沒有出臺針對區域的階段碳排放總量目標和各城市配額分配比例。對于河北的企業來說,參與碳交易意味著要多付出一些額外的成本,看不到未來的市場前景,企業當然就沒有動力主動參與了。
“其實,不同的城市企業和碳市場都是有差異的,有差異才會有交易,也正因如此,原本北京和河北承德啟動跨區域碳交易時,業內對于此舉活躍北京碳交易市場的作用還是很期待的。”藍虹表示,然而,目前兩地首筆成交的林業碳匯交易仍不是真正的碳排放配額交易,而只有將河北、北京納入同一配額圈,實現場內配額交易,跨區域碳交易才能算是真正的啟動。北京環交所副總裁周丞此前曾更進一步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不同的城市間要實現跨區域交易要確保減排的同質性,各省市減排的1噸碳都是一樣的才能流通,而且還要形成統一的規則來發放配額,形成統一的監管體系和標準,不能再用“地方糧票”了。但顯而易見,這對于北京和剛剛接觸碳交易的河北來說,短時間內還很難實現。
分配配額應向河北傾斜
對于未來,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洪繼元表示,為做好跨區域市場調節工作,北京市在依據碳排放權交易公開市場操作管理辦法實施配額拍賣或回購時,將綜合考慮京承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與河北省和承德市共同協商后推進。
河北省相關負責人則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河北省承德市碳排放量大的水泥生產企業將作為重點排放單位,利用北京市第三方核查機構目錄庫中的第三方核查機構開展核查工作,利用北京市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做好配額的管理及履約工作,在北京環境交易所進行配額和經審定的碳排放量交易。承德市政府在參照北京市已有配額分配方法的基礎上,使用相同的配額計算方法,與北京市建立配額分配協調機制,利用北京市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做好配額的核發和管理。
但藍虹表示,真正依靠碳交易讓河北實現減排的“治本”之法并非讓其做北京碳交易的效仿者、跟隨者,而是應該盡早確定區域配額以及兩省市的配額比例,讓河北的企業也作為市場供需中的一方出現在交易過程中。“北京的能效標準很高且是個特大型的城市,排放量小,但減排標準也高,減排的空間小,相較之下,河北減排成本低、空間大,碳匯的交易價格或明顯低于北京,因此,只要河北等城市實現了一定的減排,對于兩地間企業配額交易就可各取所需。”周丞表示。
與周丞所表達的意思相似,藍虹建議,對于河北來說,未來在京津冀區域碳市場上,應扮演的是一個配額“供給者”而非需求方的角色。“河北只是參與北京的碳交易,單純地做配額的買方,企業肯定會覺得負擔重。”藍虹建議,在分配配額時,北京和河北可以參考《京都議定書》中對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對待原則,向河北多傾斜一些,而為北京分配的指標更緊張一些,令北京的企業產生更多的購買配額需求,甚至可以根據河北現有的碳排放量確定配額,讓企業但凡出現減排就可以出售配額,變成可以賺錢的生意。這樣實施之后,北京和河北可以形成轉移支付的市場機制,改變北京單一的給河北補貼卻總是無法幫到“點”上的局面。
藍虹同時表示,河北在分配碳配額的時候,還有一個基礎問題難以解決,即到底應該是根據單位GDP碳排放強度還是排放總量來確定初始配額。“河北還是需要保持穩定的經濟增長趨勢的,如果按照單位GDP碳排放強度逐年遞減的方式確定配額,那么河北可能還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逐年增加碳配額總量。”藍虹表示,這樣雖然對于河北來說更合理、科學,壓力也相對較小,但碳配額作為有價證券,需要保持稀缺性,讓購買的企業、個人擁有未來升值的預期,而這必須通過總量遞減控制來保證。
此外,多位業內人士都強調,碳排放總量不能只顧眼前,制定中長期目標尤為重要,因為這是為碳配額確定長期保價的重要手段,“現在即使是北京,大多數交易都僅集中在履約期前,因為大多數企業不敢保證儲存在手中的碳配額未來是否長期有價值且能不斷升值,所以它們的交易僅為了完成履約而進行”。藍虹稱,如果北京和河北,甚至是整個京津冀區域能夠確定2020年左右的碳排放總量計劃,企業就會將碳配額作為資源及時儲備、交易,真正形成市場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