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2年底,不包括臺灣地區,我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達到1637條,產能高達29億噸,而且,預計2013年新增熟料產能還將有1億多噸。水泥產能過剩究竟意味著什么?它對整個產業系統帶來了怎樣的局面?《經濟半小時》記者前往四川廣安的生產一線展開調查。
一、四川華鎣市:方圓60公里9家企業惡性競爭價格回到15年前
在四川省廣安市貴興鎮,記者看到四川桂興水泥公司和四川廣特水泥公司相距不過50米。這兩家公司的年生產能力分別是100萬噸和150萬噸,現在廣特水泥公司正處在停產狀態。
離這兩家企業不遠是華鎣山,華鎣山脈蘊藏著豐富的石灰石資源和煤炭資源,靠山吃山,在四川省廣安地區,除了桂興和廣特水泥,還有很多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建立的水泥企業,在桂興水泥和廣特水泥附近不足10公里的區域內,還有兩家廣安地區水泥的龍頭企業西南華鎣水泥和臺泥水泥。
記者來到四川華鎣西南水泥公司總經理齊勇的辦公室發現,里面掛著一張水泥企業民用網絡分布圖,包含了川東、川北、渝北地區的水泥企業和銷售市場分布狀況。近來,日益緊張的銷售狀況讓齊勇經常面對這張圖思考對策。他告訴記者,他們企業所在的區位屬于廣安,那里產能密布,以華鎣市為中心,方圓60公里內分布著包括臺泥、華峰(廣特)、川桂、華鎣西南、宏云、川鐵、鄰水紅獅等近9家水泥企業,總產能達到1550 萬噸,這遠遠超過了廣安市三四百萬噸的市場需求,包括華鎣西南水泥在內的多家企業不約而同把目光投向了北邊的南充地區。
齊勇介紹說,廣安以民用市場為主,重點項目比較少,經銷商和品牌比較密集的地方在南充,那里是他們的主市場,占整個公司總銷量的70%以上。
但是,進軍南充市場的,不僅是廣安的水泥企業,重慶合川地區、達州地區,南充西北的綿陽地區的的水泥企業也紛紛向那里擠占市場,重慶與川東交接的地區水泥產能也在1500萬噸以上,達州地區是在1200萬噸以上,而南充地區的市場需求只有四、五百萬噸。由于水泥產品的附加值非常低,而運費比較高,同時,在國內大部分地區,水泥行業產能都出現了過剩的局面,企業已經很難向更遠的區域開拓市場,因此,水泥企業只能以周邊百多公里范圍內的市場進行銷售。
記者了解到,由于水泥企業密集,而市場需求并不能消化如此多的產能,目前,在廣安地區,水泥企業的競爭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的狀態。齊勇告訴記者,當地的水泥價格從2011年開始就一路走低,目前,價格達到了一個低谷,他們企業現在的銷售價格是:標號32.5的水泥每噸200元左右,標號42.5的水泥每噸230元左右。齊勇說,有的企業甚至采取了更為瘋狂的銷售價格,32.5的水泥一度達到了每噸180元,而42.5的水泥只有每噸200多元。廣安地區的水泥價格,基本已經回到了15年以前。在原材物料、人力成本和CPI飛漲的市場之中,他們的水泥價格還徘徊在這樣的一個價位,簡直不可思議。
四川臺泥也是一家產能達到200萬噸的企業,副總經理王道平告訴記者,企業目前的產能只能發揮70%到80%,今年的總體狀況并不理想。他告訴記者,上半年基本上在虧本和盈利的邊緣左右搖擺。同質化競爭以后,他們的同行基本上都陷入這個狀態。成本少一點則盈利,多一點則虧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