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制造業的發展水平是國家是否強大的重要標志,是富國之基、強國之本。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認清制造業當前面臨的形勢,分析制造業存在的問題,推動制造業在調整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對于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實現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制造業面臨的形勢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新的國際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特別是隨著各種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制造業內部也在發生深刻變革。
1.世界制造業分工格局的重大調整已經拉開序幕
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滲透,推動關鍵領域技術的持續突破、不斷融合和加速應用,正在引發制造業發展理念、技術體系、制造模式和價值鏈的重大變革。協同、智能、綠色、服務等日益成為制造業的核心價值體現;泛在連接和普適計算將無所不在,虛擬化技術、3D打印、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將重構制造業技術體系;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智能工廠將成為未來制造的主要形式;網絡重包、異地協同設計、大規模個性化訂制、精準供應鏈管理等正在構建企業新的競爭優勢;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加速重構產業價值鏈新體系。
國際金融危機后,美國提出“工業互聯網”戰略,打造信息網絡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國家競爭新優勢;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倡導智能制造與智能工廠等。同時,在制造業中低端領域,一些新興經濟體也在加強謀劃和布局,積極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在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等方面展開更加激烈的爭奪。如印度2014年9月推出“印度制造”戰略計劃,宣布了一連串吸引外資的重大政策,意圖打造新一代的世界制造工廠。我國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前后夾擊”的雙重挑戰。
2.我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環境對制造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四化”良性互動推進,資源和環境的外部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正在加快上升,主要依靠低成本要素投入實現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打造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對制造業需求的層次不斷提升。各產業部門新的裝備需求、人民群眾新的消費需求、社會治理服務新的能力需求、大國博弈和國防建設新的安全需求,在生產裝備技術水平、消費品品質提升、公共設施設備共給、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可控等各方面,都對制造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3.我國已經具備雄厚的制造業基礎
中國制造業已經形成全球領先的規模,制造業增加值和產品出口占全球制造業的比重均居世界第一;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體系。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和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為制造強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制造”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國水泥產能達30多億噸,占全世界的60%,水泥生產成套技術和裝備占有率超過40%。
放眼未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超大規模國家內需潛力不斷釋放,擴大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為制造業創造了巨大發展空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制造業提供了持續穩定的制度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將進一步激發制造業發展活力。
我國制造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雖然已經成為全球制造第一大國,但是大而不強的問題突出,存在著核心技術缺失,高端產品依賴進口受制于人,部分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以及要素成本偏高等問題。
1.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技術自給率低
當前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平均在50%以上,與一般發達國家的30%以下、美國和日本的5%以下有很大差距,原因在于創新能力不足與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難同時并存,致使我國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自給率低。一方面,研發投入強度(2.09%)與創新型國家(3%~5%)相比明顯偏低,同時,各領域、各部門、各方面科技創新活動存在分散封閉、交叉重復等碎片化現象;另一方面,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在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著諸多體制機制關卡,產學研用脫節,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由于核心技術缺失,使得眾多高端產品不能自主保障,嚴重依賴進口。如我國早就是全球最大電子產品生產大國,但集成電路每年進口花費資金高達2300億美元,超過石油進口資金;每年生產兩千多萬輛汽車,但是發動機基本都是日本的,甚至連天窗、車身設計、內外飾等都是國外技術。
2.部分傳統制造業產能嚴重過剩
過去10多年,中國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其增速令全球各國望塵莫及。大規模投資驅動了國內經濟的一路迅跑,同時也沉淀下來了可觀的生產能力,形成產能過剩現象。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制造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只有60%左右,不僅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當前工業利用率為78.9%的水平,也低于全球制造業71.6%的平均水平。在我國目前的24個大行業中,有22個行業存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例如,到2013年底,我國水泥產能約31.9億噸,鋼鐵產能10.4億噸,電解鋁3200萬噸,當年實際產量分別是24.14億噸(利用率75%)、7.79億噸(利用率74%)、2240萬噸(利用率70%)。產能嚴重過剩,導致企業開工不足,庫存高啟,行業運行困難、效益低下。
3.能源、物流、資金等要素成本偏高,致使中小制造業企業經營困難
一般制造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是多年困擾企業發展的老大難問題。占有主要存款資源的國有大銀行都在花大力氣追逐央企或高端大客戶,寧可少賺錢或不賺錢也愿意把貸款堆給大的國有企業,特別是近兩年經濟下行的形勢下,銀行不良貸款快速增加,促使銀行風險管理的門檻明顯提高,普遍采取了強化有實力企業第三方擔保或全額有效資產抵押等比較原始的風險防范措施,大大增加了一般制造企業,特別是中小制造企業的貸款難度;而股份制的中小銀行,不僅擔保方式與大銀行相同,且貸款價格一般要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20%~30%,財務成本居高不下。加之,我國能源、物流等要素成本相對較高的原因,造成充分競爭狀態下的制造業企業慘淡經營。
幾點思考與建議
解決制造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就是要認真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使政府發揮更好的作用。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唯有如此,才能很好地解決我國制造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推動制造業在新常態下實現轉型升級。
1.政府要在制造業轉型升級中做好頂層設計
政府要在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發揮頂層設計、戰略導向及政策支持的作用,通過有針對性的戰略引領產業不斷轉型升級。現在國家著手制定中國制造2025戰略,當前又開展“十三五”規劃的研究制訂工作,正是制造業各行業進行頂層設計的最佳時機,要深刻把握“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特征,優化調整好存量,并積極分析探尋新的增長點。比如,新常態下,我國的環境承載能力已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這樣的要求為綠色建材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一定是建材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所在,就應該以更大的力度推廣應用綠色建材,把它作為建材行業結構調整、轉型發展的著力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