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兼并收購戰略一直是國內外企業研究的重點問題。中外企業并購實踐證明,并不是所有的并購都是成功的,并購后導致優勢并購企業背上沉重包袱甚至失敗破產的不乏其例。
并購中的盡職調查直接關系到并購的成功與否。并購交易中的盡職調查,包括財務、法律和商業三個方面,涉及大量公司核心的, 甚至機密的商業信息。而這些信息,作為一個外部人士,是無法從一家公司,尤其是一家非公眾公司中可以輕易獲得的。即便賣方主動提供相關的數據,但是作為買方,應該要有一個獨立的核查過程,否則容易被誤導和產生理解上的偏差。
被并購企業通常會對并購交易產生的風險和義務有很清楚的了解,而并購企業則沒有。因而,并購企業有必要通過實施盡職調查來補救買賣雙方在信息獲知上的不平衡。
此次傳得沸沸揚揚的卡特彼勒遭遇,就有觀點將其歸咎于收購當時沒有仔細做好盡職調查,招致今日36億元的損失。
由此也給企業并購敲響了警鐘。防范并購中的財務陷阱尤其重要,這就需要盡職調查做到位。
當前,我國并購業務中防范財務陷阱的主要問題在于我國能提供高質量服務的中介機構少,從而在客觀上加大了并購成本與風險。
主要原因是在轉軌經濟條件下,投資者往往對商業機構的誠信度與權威性表示懷疑。與國外由市場催生,并接受了市場嚴峻考驗的中介機構所不同的是,我國的中介機構是一個由計劃產生并受到行政管制的行業,主管部門為避免業內惡性競爭,在行業準入、特許權發放(如從事證券業務資格)上均由行政手段層層把關,中介機構種類單一,服務種類少。但是,在競爭不充分條件下,由于該行業沒有受到市場反復的篩選與淘汰,行業競爭意識、風險意識淡薄,加之政策的不穩定性,因此,它們往往重短期利益而忽略長期發展,同行間壓價競爭現象嚴重,由此而衍生出與委托人共同造假的現象屢見不鮮。在這種市場環境中,尋找“信得過”的中介機構實際上成了防范財務陷阱的首要的一步。
雖然每個投資機構對擬投項目都會有一定的盡職調查周期,但聘請專業第三方機構來調查分析所有信息的做法在國內已越來越少。畢竟一個高質量的盡職調查,持續幾周到幾個月,涉及多方面專家,動輒上千萬元的花費,無論在人力成本還是時間成本上都是一種消耗。如果最后得出的結論仍然不是真實的,這對于投資機構而言,無疑是筆折本的買賣。
刊登于《第一財經日報》的《盡職調查:一場狐貍與獵人的游戲》一文中提到,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創業與金融系教授伯努瓦·雷勒直言不諱地指出:“投資機構總是覺得這種外部的盡職調查會給他們提供他們想要的所有答案,但實際上這個過程給大家提供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不管花了多少錢去做這個盡職調查,永遠不可能用這個盡職調查去擺脫對一些信息的不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