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結束不久的東北重點水泥企業兼并重組研討會上,與會者一致認為,在東北地區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通過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創新經營新模式,促進東北水泥行業的發展,為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創造條件。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企業在兼并重組中的主體作用,自3月7日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國發〔2014〕14號)以來,“兼并重組”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加快企業兼并重組是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同樣也是水泥行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因此,會議認為,提升合作層次是加快兼并重組的關鍵。而在2月27日,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會同中國水泥協會制定了《水泥行業推進兼并重組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國水泥行業市場集中度指標應有快速提高,其中,國內前十大水泥生產企業(集團)水泥產品的市場集中度達到45%以上;全國培育出5~10家產能過億噸,礦山、骨料、商品混凝土、水泥基材料制品等產業鏈完整,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強的企業集團;全國有20個省市自治區內的前4家大水泥企業的區域市場集中度達到60%以上。到2020年,全國的前十家企業(集團)的市場集中度達到80%左右。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規模以上水泥生產企業3491家,平均產能規模約90萬噸;而美國有39家水泥公司,平均產能規模為210萬噸。懸殊的數字背后是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能嚴重過剩,相當一部分企業節能減排不達標,相當一部分企業經濟效益低于銀行利率的事實,特別是東北地區熟料產能過剩超過32%,水泥產能過剩超過54%,已經成為全國過剩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存在巨大投資風險。
水泥行業亟需打破發展的桎梏,而加快兼并重組是解決行業困難的有效途徑。在此背景下,東北地區以兼并重組理念、創新經營的新模式來促進東北水泥行業的發展,推進市場經營模式的創新,通過相互參股、委托經營等方式,有效維護市場供需平衡,制止惡性競爭行為,為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創造條件。
中國建材聯合會會長喬龍德對召開東北重點水泥企業兼并重組研討會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他表示,此次研討會意義深遠,維護了東北地區水泥行業的共同利益,是行業發展的一個轉型和進步,值得行業媒體和全國范圍重點水泥企業給予關注。
作為此次研討會的主持人,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孔祥忠表示,東北地區的做法為中國水泥工業“十三五”產業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政策建議,中國水泥協會將全力支持東北地區水泥協會推進企業兼并重組。
遼寧省水泥協會會長王友春、黑龍江省水泥協會會長趙君及與會企業代表,也表達出了共同的心聲,堅決支持加快化解東北地區水泥產能過剩、遏制新增產能、實現東北地區企業兼并重組,積極參與市場營銷模式創新。協調小組秘書長于本良表示,將根據會議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見,對“推進東北地區水泥企業兼并重組方案”進行修改和完善。
眾所周知,東北地區產能過剩問題是在長期發展中累積形成的,必須由水泥行業發揮自身能動性來解決。水泥重點企業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帶領行業轉變的重任,應該適時調整戰略,由量的發展轉向質的提高,由對小企業的兼并轉向大企業之間的強強聯合,由獨資收購轉向產能置換,用加快兼并重組來提高產能集中度和市場話語權。
早在去年工信部等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中,就對水泥行業發展提出了目標,“到2015年,前10家水泥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35%,形成3~4家熟料產能1億噸以上,礦山、骨料、商品混凝土、水泥基材料制品等產業鏈完整,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強的建材企業集團”。
種種跡象表明,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行業層面,都已把水泥行業的發展聚焦在兼并重組的意義中來。因此,加快推進水泥行業兼并重組是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水泥行業或將迎來新一輪的兼并重組熱潮,尤其將給予大企業集團更多整合行業的市場空間。接踵而來的市場化改革,無疑將釋放巨大的制度紅利,推動資本市場兼并重組迎來新一輪高潮,中國傳統產業的兼并重組必將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