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前十个月水泥行业实现利润总额6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约79亿元,同比增长14.67%,增幅继续收窄。行业专家预测,虽然今年水泥行业利润增幅出现了收窄局面,但从历史经验看,“后高”的趋势依然明显,所以,今年保守估计水泥行业净利润将与去年持平;乐观估计,有望好于2013年,创历史第二高位。
当看到这则消息时,一个疑问油然而生,今年水泥行业到底是好还是坏?看利润,应该是好;而看水泥企业生存情况,却个个喊苦。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结果,这背后又隐藏了什么?接下来,水泥人网将为您独家“解密”。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导致今年水泥行业利润较好的原因当中,人为是主要因素,市场是次要因素。
市场因素导致第一季度水泥行业利润高于同期水平。与其它年份相比,2013年水泥行业利润的走势显然更符合市场规律,即前低后高,2013一季度利润总额仅占全年利润总额的5%。而对于2014年却并非如此,2014年年初延续了2013年年末的良好运行态势,上半年利润总额同比出现大幅增长。
但市场因素要受宏观经济的影响,2014年上半年,水泥企业盈利水平基本处于同期略好水平,到了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双下滑所导致的经济不景气迹象逐渐显现,此时,水泥企业纷纷感觉到如临大敌,“喊苦”之声就应声而起。实际情况,从上市水泥公司公布的半年报和三季度业绩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水泥企业并没有那么惨!那不惨,又为什么喊苦呢?当然是利润越多越好,竞争压力越小越好。
我们再接着往下看,水泥企业在“喊苦”的同时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人为干预。相信,此时,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水泥企业喊苦了吧?人为干预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自发组织的“协同停窑”,另一类则是国家相关部门和中国建材联合会联合主导的“错峰生产”。
在企业自发组织协同停窑,其实这并不是新鲜事情。早在2013年末,东北三省就传出有企业采取了“协同锁窑”的现象,今年的9月9日,国家发改委反垄断局对外披露,吉林亚泰集团水泥销售有限公司、北方水泥有限公司、冀东水泥吉林有限责任公司三家企业,因协商约定水泥价格,实施价格垄断,依法罚款共1.1439亿元。
通过上面的“垄断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协同停窑的的目的也许并不是优化市场,更像是“限产报价”,甚至是“限产提价”。这种情况下,水泥行业的利润出现了小幅回升,但这只能是昙花一现,发改委的的干预,给这中情况定了“罪”,企业纷纷采取了低调行事。
在协同停窑被国家发改委以价格垄断之罪处罚后,各地区的“错峰生产”又开始上演了。作为喜欢阴谋论的我来说,针对“错峰生产”的解释我更倾向于“协同停窑”披上“错峰生产”嫁衣。只不过,唱“错峰生产”这出戏的主角换成了国家职能部门和中国建材联合会,内容换成了环保之中的“治理雾霾”。
水泥企业环保意识的提高确实值得我们肯定:如建设垃圾焚烧项目,除尘降氮等等。但“错峰生产”真的是为了“治理雾霾”吗?这个尚需用时间来检验,当然也需要国家相关只能部门的监督。例如,明年新疆和东北地区水泥价格是否会在合力的空间运行,也许就是“治理雾霾”的最佳验证方法。
错峰生产除了“治理雾霾”这个目的外,还有另外一个对外公开的目的,就是缓解当地的产能过剩局势。这些地区由于产能过剩严重,水泥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此时,国家职能部门更像是一个“劝架的”。产能过剩,当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引发水泥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但是,水泥企业的停产是否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呢?
古人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错峰生产也许就是新疆和东北三省的国家职能部门在权衡之后,得出的最佳结果。但只有市场化经济才能锻炼出强企业,计划经济只能培训出大企业。只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才能激发企业的竞争力,才能让企业学会变通,使企业能够在逆境中学会应变,进而产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我们应该反思,在水泥企业纷纷“走出去”的今天,水泥行业是更需要“协同”,还是更需要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