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7月份召开的拉瑞合并研讨会上,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曾这样说:“大豪门之间的合并是因为自身遇到了困难和瓶颈,我国的水泥大企业似乎还没有真正遇到像拉豪那样的危机和困难,日子似乎还可以,但我认为我国的水泥大企业一定要未雨绸缪,不要等到最困难的时候再去想合并,到那时可能就为时已晚。事实上,我国水泥行业的下行压力已经很大了,产能利用率不高,所以,从现在开始推动大企业合并应该是恰逢其时,将为行业真正转型升级展开一个新纪元。”透过宋志平的讲话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建材在实现强强联合方面的具有强烈的愿望。
回顾过去的5个月,水泥行业的下行压力确实如宋志平所言,持续加大。大企业间的合并似乎已经到来,中国建材也正在小试牛刀,但道阻且长!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表象,来深入探究中国建材在实现强强联合方面所面临的困难。
10月28日,山水水泥向中国建材配售5.631亿股,每股配售价2.77元,配售筹集资金15.6亿元,占山水水泥总股份的16.67%。该消息一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也随之出现:一是中国建材对于强强联合迈出了坚实一步;第二种观点是,中国建材为了控股竞争对手后,进行区域协同。其实,早在2009年,山东出台的《山东省建材工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就提到鼓励中联水泥与山水水泥进行兼并重组,最终,却因个中缘由未能实现。既然以前没能实现兼并重组,这次能够实现吗?我们猜测,中国建材此次出手的目的,或许区域协同占主要地位。对于中国建材旗下的中联水泥来说,其主要市场在山东省内,山东也一直有“南中联北山水”之说,中联水泥与山水水泥在山东的水泥市场竞争之激烈,业内有目共睹。在水泥行业下行压力逐渐显现,山东地区采取类似东北地区的“错峰生产”显然是要通过两家龙头企业达成共识,此时,入股,然后实现企业间的默契成为其良策。在计策背后,若能实现强强联合则是锦上添花。
但是,这种锦上添花的事情在12月1日出现了变数。亚洲水泥12月1日,再度加码买进香港上市的中国山水水泥集团持股,以每股3.58港元增持2亿2794万股,交易总金额达9.05亿港元,交易相对人为高盛证券代表的国际基金法人少数股东。增持后,亚泥持有山水水泥7.06亿股,持股比例将由13.42%增至20.90%,超过中国建材的16.67%的持股比例,成为山水水泥的第二大股东。
至此,中国建材与山水水泥之间被业内人士认为的“强强联合”变得扑朔迷离。此时,中国建材旗下的中联水泥在河南省内的强强联合计划也迎来挑战。
9月4日,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河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方案(2014—2017年) 》,《方案》中明确提出:推动同力水泥公司采取定向增发等方式逐步退出水泥领域。而在5月19日,同力水泥以定增的方式引入中联水泥获证监会批准。同力水泥将向中联水泥以6.32元/股的价格,发行不超过4800万股的新股。定增完成之后,中联水泥将成为同力水泥的第二大股东,持有其10.11%的股权。当时,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中联水泥把同力水泥收入囊中已成板上钉钉的事情。
12月15日,天瑞水泥给这个“板上钉钉”的事情添加了不确定性因素,同月22日,天瑞水泥将这种不确定性再次提高。在近六个交易日里,天瑞水泥两次举牌同力水泥,一举拿下公司10%股权,耗资约4.32亿元。此时天瑞水泥的持股比例只比中联水泥低0.11%,成为同力水泥的第三大股东。天瑞水泥该做法被资本市场的一些人士笑评为“我有钱,我任性”。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对河南三家水泥集团的熟料线布局,以及产能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得出天瑞举牌同力的必然性(回复“购同力”获取布局和产能分析)。
中国建材在过去一段时间的两次抄底同行,均被第三方竞争对手把“水搅浑”。第三方竞争对手是想打劫中国建材,还是想真正的与其一决高下,我们虽然无法摸清,但给中国建材带来一定的阻力,却成为了事实。
对于当前的中国建材来说,小企业间的收购容易,强强联合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