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城市霧霾問題再度引起集中關注,環保已經成為全民話題,與此相應的是,環保在政府工作中所占的分量也越來越大。有統計顯示,近幾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對環保的著墨明顯增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工作總體部署部分中,總計用了697字談及環保和節能減排,重視可見一斑。
這極為必要,因為我國有限的環境承載能力已經對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的未來構成了嚴重制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而從“四個全面”的戰略思路來理解,環保也應該走向新常態。
現在環保領域的突出問題已經不是“有法可依”,而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年初,號稱“史上最嚴苛”的環保法生效。保證環保法以及執法機構有銳利的“牙齒”,誠如李克強所說,“對偷排偷放者出重拳”,“對姑息縱容者嚴問責”,才能保證足夠的違法成本的震懾,約束企業的行為。
我們必須大力發展新型能源,在尊重市場規律、產業規律的前提下,給予新的能源、技術、產品以足夠的支持。而只有保證嚴格的環保執法,才能保證新興的環保產業擁有市場和競爭優勢,讓環保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走向一種環保努力與經濟增長相互促進的正向循環。而通過發展新能源,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既是促進國內自然環境改善,也是履行國際責任,完成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貢獻力量。
我們必須讓企業嚴肅對待生產經營活動造成的社會成本,負起社會責任,創造環境和條件讓防污減排做得好的企業得到競爭優勢,而不是承受劣勢。除了執法部門嚴厲糾查之外,還應通過環保公益訴訟約束企業行為。我們還需要治理機制的進步,第三方治理作為一種制度創新應得到更大范圍的推廣,同時走向更加規范,避免治污主體與第三方機構互相包庇或者互相推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