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泥人网信息中心了解到,近期华南、华东及西南地区部分水泥企业打着“检修”的名义停窑限产,甚至限产保价。是什么原因让水泥企业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对此水泥人网CEO张超带领着我们的专家团队深入水泥企业进行了部分的采访调查。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某些地方的水泥协会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这样的做法真的能起到效果吗?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水泥企业陷入如此的地步?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们通过对“十一五”期间的水泥产能增速可以看出,在过去的五、六年里,我国的水泥产能增速是扶摇直上的,在2011年我国水泥产能居然达到了20.6亿吨,而按人均产能900吨的标准来看,我国水泥产能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局面。
尽管,国家在最近两年里出台了众多政策来遏制水泥产能的增加,但效果甚微。
企业的盲目扩产,地方政府的盲目引进投资,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很松,都是导致水泥行业陷入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
水泥企业联合限产保价
由于国内部分地区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了春节后水泥价格呈现一路下滑,甚至跌破了200元/吨。此时,水泥企业已经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局面,因此水泥企业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那么,如何让企业走出来呢?
2010年底,国内各省为了完成节能减排目标,采取了极端的拉闸限电,急的水泥企业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转。而如今,水泥行业的不景气,居然让水泥企业自动的采取了“停窑检修”,这样的反差,让我们愕然?
“停窑大家全活;不停,大家全死,”一位水泥企业的领导说。但这种跃居法律之上的做法?真的可取吗?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也许是水泥企业短期内生存的必须采取的措施,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的最终结果是因企业参与“哄抬物价”而被判刑。
项目投资的减少不是主因
许多业内人士陷入一种误区,他们认为水泥行业的不景气主因是下游产业-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和铁路建设的减缓。其实,水泥行业的不景气的主因并不是这些。通过各省市的的相关部门了解到,国内各省市在公路、水利和保障房方面的投资额度并没有大幅的减少。
企业盲目扩大产能,媒体盲目的分析国内各地区产能情况是导致这种情况的主因。
联合重组是出路
随着各大水泥集团不断地进行兼并重组,各地区水泥产能分布格局基本上形成。在地区上的话语权具有绝对的优势,对于地区产能的掌控能力也很大,所以小企业通过“停窑检修”来哄抬水泥价格,只能在短期内看到效益。混一时,却混不了一世。
结语
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这种“限产保价”的做法,是根本不可取的。我们认为,水泥企业之间进行联合重组,是水泥企业未来的趋势。水泥企业想通过变相的手法想来改变历史发展的轨迹,那是不可能的。在这里,送给那些“限产保价”水泥企业的决策者们,识时务者为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