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上,東西方各有一家以水泥業務為主業的公司——中國建材集團和愛爾蘭CRH公司,據了解這兩家公司領導人每年都要見兩次面,討論一些共同關心的話題。兩個月前的5月14日,雙方領導人宋志平和Albert先生再次交談,討論的是關于中國水泥過剩和中國水泥走出去的話題。記者有幸記錄下了他們這段討論,并在征得有關方面同意后予以發表,希望能引發深陷價格戰惡性競爭中的中國水泥界企業家們的思考。
關于化解中國水泥過剩
宋志平:關于化解水泥過剩,年前我曾在中國建材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概括起來是四個堅決:堅決限制新增產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堅決實施錯峰限產,堅決提高行業集中度。Albert先生講到國際上面對水泥產能過剩時說了三條:一是過剩控制很難,二是經過努力是可以控制的,三是不控制是極其糟糕的。我覺得你們是過來人,比我們有經驗。
Albert:在中國這個問題是不容易解決的,但是也有解決的方案,即必須是行業領導性的公司的領導要多在一起找水泥協會,而且跟水泥協會商量好這些方法,包括剛才您說的四個堅決。為什么應該這么做呢?兩個道理,第一是能夠把這些戰略往上向政府反映,讓政府同意和支持,第二是通過這些辦法能夠得到很好的結果。若沒有好的結果,所有的人都是失敗的。所有的人是誰呢?是企業,是行業,是政府和老百姓等等,當地政府從稅務方面看也是失敗的。若是做不成,大家還是降價等,也許短期內個別企業多賣一點點,可是最后呢,還是會回到現在的狀況,還是需要大家坐到一起與水泥協會和政府商量。那何必要等到以后而不現在就做呢?
宋志平:您應該每年都拜會水泥協會一次,反映一下您的這些想法。我也希望你們跨國公司把國際上解決產能過剩的經驗多和我們政府有關部門介紹一下。中國的水泥協會和外國的水泥公會不大一樣,他們是介乎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一個組織,他們說話政府更容易接受,對企業也有一定的權威性,這些年他們為水泥行業市場健康化做了大量工作。
Albert:以前拜會過協會領導。單獨一個企業去說不行,必須是很多企業領導一起跟協會和政府談,要不然早晚在某些地區情況會很不好,而且沒有利潤,企業就沒有錢做環保、提高質量等,這些都談不上。
宋志平:這個觀點我們完全接受,而且事實上中國建材就是這么做的。我們多次去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反映市場的情況和企業的困難,征得上面對水泥行業的理解和支持。在市場合作方面,我們在東北和亞泰的合作比較成功,吉林和黑龍江兩個省水泥價格也相對穩定,一直是行業里學習的典范。在東北還有幾家企業,這些年我們也和他們合作,一起做了不少工作。
Albert:在東北好像提過一個合營銷售的組織,這個組織您覺得能否做?是否合理合法,并且起作用。
宋志平:能做,我們和亞泰能做,但是其他幾家如果不參加,作用就有限。
Albert:我和宋總認識時間很長了,都是朋友,我也知道宋總深刻考慮和研究過過剩。我覺得過剩本身就是大的問題,不光是價格的問題。過剩如果不好好解決會很糟糕。那些大的企業,他們是否像您一樣,因為這個事情頭疼,希望解決這個問題?
宋志平:我認為大家都想賺錢,都為打價格戰頭疼,但行動上基本上是中國建材做了大量工作,積極倡導大家走市場合作的路。過去大家不感興趣,也沒有主動性。但現在也發現中國建材倡導這樣做的時候,大家賺了一些錢。前些年這個行業一直是打價格戰過來的,惡性競爭的慣性思維近幾年才有些轉變。
Albert:您認為這種態勢能改嗎?
宋志平:能夠改變,只是過程常有反復。比如市場順利的時候,大家會覺得宋總講得對,如果遇到市場下滑,大家又回到了壓價跑量的老辦法上去了。總的來說還是過去量本利的想法,認為只要多賣,攤掉固定費用就可以賺錢,但很多時候壓的價格已經在成本線以下了,多賣已經沒有意義了,賣得越多,虧損越大。而大家都降價后又在一個低價位上達到銷量均等,最后是誰也沒有多賣,整個行業卻由盈利變成了虧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