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螺集团2015年半年报一经公布,引起了行业人士的热烈关注,在行业如此不景气的背景下,海螺水泥上半年盈利达47.14亿元,是“6个”中国建材,“3.8个”华润水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我国水泥行业的盈利总额为132.65亿,即海螺水泥上半年的盈利占据了行业总利润的35.5%。
经济形势“低迷”致水泥行业需求“萎靡”
上半年水泥市场需求的低迷状态与我国宏观经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据国际统计局获悉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回落,GDP同比增长7%,较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4%,增速同比下降5.9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4.6%,增速同比下降9.5个百分点。
2015年上半年,全国水泥产量为10.8亿吨,同比下降5.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全国水泥行业投资431.7亿元,同比下降12.3%。受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同比下滑的影响,水泥市场需求较弱,市场竞争激烈,水泥价格同比回落幅度较大,行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
经济增速回落和投资增速持续下降是导致房地产、基建、工业等水泥行业的下游行业需求萎靡的直接因素,是造成水泥企业盈利下滑、亏损的重要原因。
“成本控制”是海螺抢占行业1/3利润“秘笈”
截至2015年6月末,海螺集团熟料产能达到2.27亿吨,水泥产能达2.85亿吨,是国内产能规模第二大、利润最高的水泥企业,面对上半年水泥市场萎靡不振的现象,海螺集团主要通过“降价保量”的方式在应对。当水泥市场需求低迷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从而造成上半年水泥价格“跌跌不休”,而海螺水泥与同行相比,成本控制占据了显著优势。
成本控制包含降低采购成本,上半年海螺集团发挥了规模集中采购优势,优化调整原燃材料采购渠道,降低采购成本。海螺在生产线的建设、设备运行、矿山开采、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建立了严格指标,通过包括优化设备运行、规模采购、优化销售渠道等在内的一系列内部管理措施达到了有效控制整体费用。
并且海螺还有技术优势,在水泥的单位成本中,能源(煤炭和电力)成本大约占60~70%左右。而技术优势能够降低能源消耗,也就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据悉上半年海螺水泥综合成本约为151元/吨,同比下降约10元/吨。除此之外,海螺集团在应对市场低迷时还根据各区域市场特点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积极开拓市场,市场份额保持增长和强化指标管理,优化生产组织,提高运营质量。即海螺水泥充分利用了其优秀的管理团队、有效的成本控制等优势“抢获”了整个行业1/3的利润。
海螺未来重心在“国际拓展”及“兼并重组”
随着海螺集团收购兼并和新建项目产能的投放,中部、西部区域市场控制力和竞争力有了进一步增强,水泥熟料销量同比分别增长4.4%、5.9%;同时,随着国际水泥市场回暖及印尼市场开拓初见成效,海螺集团在上半年出口及海外市场销量同比增长了22%。
在行业业绩整体亏损的背景下,下半年水泥制造业的收购兼并步伐必然会加快。业内人士称,随着行业内企业亏损加剧,为收购兼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可能在下半年能够看到更多的并购项目落地。
从海螺集团2015半年报中我们发现海螺水泥上半年的资本性支出已经达到了43.30亿元,主要是用于水泥、熟料生产线、余热发电项目建设投资以及并购项目支出。并且贵阳海螺盘江水泥、祁阳海螺水泥等4条熟料生产线已然建成投产,上半年还收购了江西圣塔集团,合计新增熟料产能1450万吨、水泥产能1750万吨。在国内水泥市场低迷的当下,海螺集团未来的重心或将放在国际拓展及兼并重组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