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0月10日发布消息,将复制人民银行前期在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经验,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推广试点。面对如今的经济环境,央行放大招“拯救”市场环境,其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对水泥行业会有哪些影响呢?
央行“救市”助企业摆脱只“大”不“强”的梦魇
所谓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可用现有信贷资产,也就是已经放出去的贷款,到央行去质押,获得新的资金,实质等于给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补充可贷资金的新渠道,从当前看,央行此举对水泥市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但是“再贷款”的前提是以优质信贷资产有期限的有利息的贷款给商业银行,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优质资产”的水泥企业才有此资格,而何为优质资产呢?水泥人网认为真正的优质资产是能够不断创造价值的资产,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也就是自主创新能力,毕竟掌握了核心技术企业才会具体核心竞争力。
那么,水泥行业的“大企业”是否必然就是“优质资产”?就水泥行业而言,要说大企业,中建材、海螺、华新、冀东、山水、华润、中材等等这些产能遍布各地,生产线众多的企业,应该就是人们口中的大企业了。而在今天如此严峻的经济环境下,才是考验“大”企业具备“优质资产”的最佳时刻,下表是水泥人网对行业“大”企业的考证标准。

资产收益率高也是“优质资产”的必要条件,就算是国内的几大龙头水泥集团,其盈利能力也有巨大的差距。央行的此轮“救市”举措发出了“扶持优质资产、培育优质品牌”的信号,为了长远利益考虑,水泥行业的龙头集团应该借助国家救市“大招”顺应而上。
市场环境倒逼下,未来的水泥市场将只存在“优质企业”,而如何成为未来的“优质企业”是水泥行业的领导者们如今应该思考的问题,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举措,即使其效益不会立竿见影。希望未来的“优质企业”不仅能够在国内称雄称霸,更能够走上国际与世界水泥企业相互竞争,摆脱只“大”不“强”的梦魇,从相关政策来看这会是水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救市”政策必然将加快水泥行业市场“调整”速度
这次的“再贷款”政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因其只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推广试点,水泥作为“短腿”产品,在这9省(市)推广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对当地部分水泥企业会有绝对优势,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的部分省、市水泥企业的熟料产能占比情况来看,中国建材、华新水泥等水泥企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而此次央行的“大动作”从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经济衰退的危机已经来临,央行救市拉响了市场警报,对水泥行业竞争力低下企业而言,犹如已经站在悬崖边上,不另辟蹊径就只有死路一条,水泥行业“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阶段。
当然,此轮经济“刺激”会利好股市、楼市,也必然带动水泥需求,“救市”行为在短期内也将给水泥行业带来利好,但水泥人网认为在市场刚性需求消失后,市场投机和投资失去了机会基础和价值预期,任何激励投资投机的刺激政策都将毫无意义。在如今低迷的宏观经济情况下,水泥市场已经从刚性需求逆转到刚性供给,供求关系发生逆转,水泥市场进入迫切的刚性调整期,而此番“救市”政策会加速水泥行业市场调整速度,加快淘汰竞争力低下的水泥企业。
整体而言,央行10月10日公布的“救市”消息,对水泥行业的整合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