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十三五”規劃建議解讀
把唐山建設成天藍水碧 地綠山青的生態宜居城市
未來5年,如何把唐山建設成“天藍水碧、地綠山青”的生態宜居城市?唐山市委九屆七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唐山市委關于制定唐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從5個方面著手:持續推進環境污染治理、促進能源資源集約利用、推進生產生活低碳發展、加強生態環境涵養保護、健全生態文明建設支撐體系。
持續推進環境污染治理
如何持續推進環境污染治理,《建議》提出,要扎實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深化大氣環境治理,加強鋼鐵、焦化、水泥、電力等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和規范化管理,實施焦化煙氣脫硫脫硝工程,開展燒結機脫硝或煙氣再循環示范性建設,加快市區及周邊重污染企業關停搬遷和過剩產能壓減進度,強化揚塵、機動車尾氣和餐飲業污染治理。
——強力推進水污染防治,開展重點行業水環境綜合治理、重污染河流綜合治理等行動,推進灤河流域綜合整治。
——推進農村農業和生活源水污染防治,推進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設和提標改造。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維護海洋良好生態環境。
——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扎實推進土壤污染防治,推進農村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實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高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率。探索科技減排。
——強化執法監管,加強實時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嚴肅查處涉氣、水、土壤污染以及農村面源污染等問題,重拳打擊環境違法違規行為。
促進能源資源集約利用
《建議》中提出,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利用,要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削減煤炭消費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加快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抓好工業、建筑、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節能。
同時,深入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完善水資源配置體系。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力發展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拓展循環經濟深度廣度,爭創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實施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工程,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全面推進清潔生產。積極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培育一批節能環保優勢企業,打造一批節能環保產業基地。爭取區域性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落戶唐山。推動企業實施合同能源管理,爭取國家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節水管理試點。
推進生產生活低碳發展
《建議》提出,我市將制定全市產業低碳發展規劃,加快形成低碳產業結構。
具體舉措包括:加快低碳技術引進開發與應用,推廣一批先進成熟適用的低碳技術及產品。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逐步向低碳能源結構轉換。加強新能源汽車推廣運用。培育綠色消費觀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導公眾自覺選擇節約環保、低碳排放的出行方式和消費模式。提升曹妃甸循環經濟示范園區、中日韓循環經濟示范基地等“國字號”創建水平。到2020年,力爭80%的國家級園區和50%的省級園區實現循環化改造。
加強生態環境涵養保護
在加強生態環境涵養保護方面,《建議》提出,我市將加快主體功能區建設,以造林綠化、礦山生態修復、荒山荒坡治理、沿海濕地保護為重點,實施生態涵養、修復工程,擴大森林、湖泊和濕地面積。
持續實施“綠色唐山”攻堅工程,大力實施林業生態建設工程,新增森林面積89萬畝。以潘家口、大黑汀水庫水源地保護為重點,謀劃啟動遵化市、遷西縣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嚴格落實自然保護區、濕地保護制度,健全完善以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為主體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全面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進一步完善礦山環境治理保證金的繳存和使用機制,完成一批綠色礦山示范試點建設,建立礦山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
健全生態文明建設支撐體系
在健全生態文明建設支撐體系方面,《建議》提出,我市將落實京津冀區域大氣、水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和監測預警機制,建立統一的生態監測網絡和應急響應體系。
建立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對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和海資源超載區域實行限制性措施。健全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實行排污總量和排污濃度雙控制。充分運用市場調控手段,對高耗能行業實行階梯價格制度。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定實施生態資產負債表、生態離任審計、綠色發展負面清單等制度。創新建設、檢測、治理模式,完善環保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評價監督和激勵約束體系,強化指標約束,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等相關指標的考核權重,運用考核績效手段確保環保領域改革實現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