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告發布,基本涵蓋了三個內容,一是解決以房地產為典型代表的產能過剩;二是農民工市民化,三是供給側改革。
對此,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表示,中國的房地產產能過剩,準確地說,應該表述為建筑業產能過剩,形勢之嚴峻,絲毫不遜于1929年之前美國的情況。
他指出,1929年美國大危機之所以影響如此深遠,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建筑業大衰退。
1920年,美國總人口為10602 萬人,家庭數量為2435 萬戶。城鎮人口占比為51.22%。1920年代前半期,美國本土新建筑總量翻了一番。當美好的建筑繁榮景象破碎時,居民建筑受到的打擊最大,啟動的新房屋數量下降了90%還要多,從1925年的937,000套下降到1933年的93,000套。當建筑業衰敗時,它的乘數效應和關聯作用就變成負面的了。
而中國正在經歷著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建筑業繁榮。2013年,建筑業住宅竣工達到28.63億平米,所有房屋竣工為42.34億平米,施工面積達到124.98億平米,人均分別達到2.09、3.09、9.14平米,嚴重超越了建筑業泡沫警戒線。
孫建波認為,建筑業的衰退,伴隨著人口的分層。高端階層人口的聚居將帶來有關區域房產價值的堅挺,而大多數區域的房產價格將經歷長期的低迷。
至于農民工市民化的思路,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的表述更加全面:“要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
此外,對于供給側改革,本次中央經濟對于供給側改革,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加系統地表述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孫建波表示,經濟學有關供給與需求的思想,無非兩類,一是供給創造需求,主要指新產品和新品牌;二是需求決定供給,主要指需求的數量和價格。有了新產品的供給,或者有了新品牌的供給,才會有相應的需求,否則,即便需求再旺盛,也不可能得到滿足。
孫建波認為,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應著力推動新產品新品牌。其中,新產品是指中國目前沒有的,并非要世界首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