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已经步入尾声,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交成绩单”的时刻了,各行业的成绩基本已成定局。今年是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的第一年,水泥行业显然也受其波及,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水泥行业的利润出现了大幅下滑的惨状,部分水泥企业甚至步入了生死存亡的挣扎中。
是谁在“谋杀”水泥企业
2015年对于水泥行业来说,“倒闭”、“关停”、“破产”、“拖欠工资”、“业绩下滑”、“亏损”等消息似乎已成“常态”。目前水泥行业所面临的是多重危机和尴尬的局面,市场需求萎靡、产能严重过剩再加上环保压力不断加大,导致水泥价格、企业盈利指标已至历史低位,据悉前三季度水泥企业亏损额高达170亿元,前10个月水泥行业利润总额为223.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3.8%,2015年水泥行业总利润降六成似乎已成定局。
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一方面是由于淡季错峰生产结束后,企业纷纷开足马力生产导致供应端的供应量急剧增加;而另一方面,需求端受宏观影响在不断萎缩,大部分企业对突然到来的需求拐点始料不及,造成恐慌心理加剧,为了不丢市场份额而轮番以价格手段加剧竞争,致行业利润显著下滑。
在行业形势持续低迷的当下,企业只能靠低利润的方式维持生存,当供需关系失衡时,水泥企业“价格战”在此时也正式爆发。“价格战”是企业为了挤占市场而采取的一种竞争手段,而如今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水泥行业来说,“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价格战”却犹如饮鸩止渴。
在市场需求有限、效益大幅压缩,大型企业为保证企业利润水平,凭借规模和成本的优势执行薄利多销、扩大市场份额的经营战略,面对大型企业的步步紧逼,中小企业只能紧跟降价步伐以死捍卫市场份额,甚至不惜低于自身成本线,显然水泥行业的竞争已经上升为资本市场的比拼了,而如今“价格战”正在“谋杀”水泥企业。
价格战博弈背后的动机
市场竞争的过程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价格战”只是市场筛选的工具,也是企业成本控制最直观的体现,如行业中大型水泥企业凭借在设备、技术、管理、物流、资金等方面的综合集成优势,获得了巨大的成本领先优势。由此,大型水泥企业的每一次降价给区域内其他企业以巨大压力,当大型水泥企业处于微利之时,其余众多企业则早已落入亏损境地,长期下去就将面临破产以及退出市场的结局。
在行业需求低迷的整体大环境下,以及行业内部“价格战”的倒逼下势必存在中小水泥企业的退出和转型,而随着中小型企业的退出,市场份额会向着拥有品牌优势、规模优势、成本优势等大型水泥企业转移,届时生存下来的水泥企业会步入快速盈利的时期。
受国家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给水泥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水泥作为产能过剩的行业,国家的态度已经相当明确,如,实行水泥企业优胜劣汰,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来实现“清理”水泥市场,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来表示就是三个字——“歼灭战”。当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能生存下来的才是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