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國水泥行業出現經濟效益嚴重下滑局面,行業延續2014年下行走勢,水泥的需求總量較去年減少約1.3億噸,水泥產能過剩加劇導致的市場惡性競爭,水泥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各企業盈利水平嚴重下滑。區域市場競爭強度加劇,出現了大量的停產和半停產企業,企業經營陷入困境。行業在過去依靠需求高增長的發展過來的所積累矛盾和問題,在2015年充分暴露和放大。2016年水泥市場繼續處于艱難時期。
2015年水泥行業運行概況
1.水泥需求萎縮,產量增速大幅下降
2015年對水泥行業發展而言是非同尋常一年,作為“十二五”收官之年,在我國經濟處于調整期和宏觀經濟增長繼續下行的背景下,水泥需求呈現了24年來首次大幅負增長,全年預計水泥產量23.5億噸,比2014年減少1.3億噸水泥,全年需求同比增速下滑預計超過5%。
需求萎縮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經濟結構正在處于轉型期,過去以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繼續發生著改變。2015年水泥需求下游行業中房地產和基建整體表現乏力,尤其是房地產投資增速出現斷崖式下滑,從2014年增長10.3%直線下降到2015年的1%,下降幅度超過9百分點,房地產投資增速降幅已經連續2年接近10個百分點的降幅。這是導致了水泥需求快速減少的直接原因。基建投資雖然依舊維持在17%左右的高位,但起到的更多是支撐現有水泥需求總量的作用。
從區域來看,除西南地區略有增長外,其余地區水泥產量全部下降,東北和華北下滑幅度最大,分別達到了15.7%和14.6%,西北也下降了7%。水泥產量權重最大的華東和中南分別下降了5.62%和1.72%。
2.效益全面下滑,行業步入艱難期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11月我國水泥行業累計實現收入8080億元,同比下降9.56%,行業虧損企業額達到歷史新高的202億元,比2014年增長128%。行業盈虧企業相抵后實現利潤270億元,比2014年大幅下滑61.29%。行業銷售利潤率僅為3%,是2001年以來最低的一年。預計2015年全年行業利潤在300億元左右,虧損額超過210億,虧損面超過40%,31個省份中10個省出現全行業虧損。行業通過階段性停產、限產舉措,仍然無法改變供需嚴重失調的市場局面,水泥行業已步入最艱難時期。
從區域來看,六大地區利潤呈現無差別化的全面大幅下滑走勢,其中華北全行業虧損,東北、西北和西南下滑幅度超過90%,我國兩大利潤區華東和中南地區也分別下滑接近50%。
從利潤率來看,華北地區創歷史新低為-5.7%,連續3年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是目前區域效益最差區域。東北、西北和西南表現接近,利潤率不到1%,形勢堪憂。華東和中南地區利潤率好于全國平均,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
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
需求下滑:需求持續低迷,產能利用率下降,過剩壓力有增不減,多數地區庫存高漲。面對需求下滑,企業出現恐慌心理,致使價格下滑不止。
新增產能:部分省份政府對遏制水泥過剩行業產能政策落實力度不夠,在產能過剩情況下依然核準大規模水泥項目建設,在一定程度了加速了區域產能過剩的進程。
大企業擔當不足:一是部分大企業主導的低價競爭淘汰法則,逼一批劣勢企業退出市場,而其他相對較落后的企業,又不愿意主動退出,反而是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態,不斷降低水泥銷售價格,壓縮了水泥行業的利潤空間。二是大企業之間“慪氣”拼實力。前兩年優勢企業都在市場中獲利豐厚,有一定的資金儲備和前幾年利潤積累,加上大企業融資能力強,一改過去自律協同的做法,通過低價提高市場占有份額。
3.水泥價格:旺季不旺,淡季更淡
2015年全國水泥市場價格呈持續下跌態勢,惡意價格戰和違規競爭此起彼伏,大部分企業銷售價格僅能維持在現金成本,有的已虧現金流。從時間點上看,上半年因延續去年底走勢,加之對于上半年需求較差早有預期,行業自律仍能執行,價格也保持在285元/噸中等水平,企業盈利情況尚可。但進入下半年,由于市場需求不及預期,未出現明顯好轉跡象,為爭搶市場份額,企業間競爭愈演愈烈,致使價格不斷下挫,全國各地基本無一例外都跌至谷底,眾多企業處于虧損邊緣,并且短期市場難以呈現上漲格局。表現出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特點。
4.出口量總體平穩,結構有所變化
2015年水泥和熟料出口預計保持在去年的水平,出口量約為1400萬噸,但出口量的結構有所變化,水泥熟料產品比重提升,主要原因是國內煤炭價格的下降使得熟料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帶來了更大的利潤空間。
5.供需:供需矛盾進一步惡化
在需求進一步下滑的背景下,供給端產能依舊在持續增長,2015年行業水泥熟料運轉率進一步下降到67%左右的歷史低水平,產能過剩矛盾依舊非常突出,供給端新增水泥產能依舊在持續增長,據中國水泥協會初步統計,2015年全國新增投產水泥熟料生產線共有31條,合計年度新增熟料產能4712萬噸,比2014年減少2319萬噸。已經連續三年新增產能呈遞減走勢。截止到2015年底,全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累計1764條(注:去除部分2015年已拆除生產線),設計熟料產能達18.1億噸,實際年熟料產能達到20億噸。累計產能比上年增長2%。水泥熟料年實際產能富余量超過6億噸。
6.集中度提升慢
在需求和效益雙下的背景下,企業兼并重組更加謹慎,并購大潮未在2015年大規模出現,2014年前10家熟料集中度約在52%,2015年預計在此基礎上提升3 ~ 4百分點。但隨著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企改革的雙重背景下,后期集中度有望持續提升。
?2016年水泥行業展望
整體看來,在投資增速持續回落的背景下,2016年水泥市場需求將依然弱勢運行,水泥行業供過于求的現狀難以明顯好轉、水泥價格難有大幅反彈,企業盈利狀況難言樂觀。
1、水泥需求繼續下行,但下降幅度收窄
從水泥需求結構來看,下游房地產投資繼續回落,增速將呈現多年來首次負增長,但下滑幅度將收窄。基建投資增速將維持18%的水平,因此2016年水泥需求將繼續探底,增速將從2015年下降5%基礎上繼續下降3%左右,下降幅度有所收窄。
2、“去產能”將成為2016年主旋律
中央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水泥行業而言,將主要體現在“停新增,去產能”,水泥行業在市場需求保持高速增長時期,引入了大量的投資,使得產能大幅提高,2012年以后,產能過剩矛盾逐年加大,到2015年行業水泥熟料產能利用率僅為67%左右,較上一年下降幅度達5個百分點。
在整體需求增長乏力的背景下,行業發展重點將立足于產能結構優化,劣勢企業將逐步退出,但退出過程不會短期迅速完成,在市場及政府的推動下將分區域優先對重點地區(過剩最為嚴重、效益低)進行產能清出。
3、聯合重組步伐將加快
2016年水泥行業聯合重組步伐將加速,優勢企業將發揮區域市場的主導作用,行業協會的在市場協調、加強行業自律方面將進一步發揮作用,用市場化的辦法對產能進行重新整合,以聯合重組的方式加快淘汰劣勢產能,從而提高資源效率。
4、經濟效益難有根本性改觀
在需求預期進一步下降的背景下,供給端“去產能”效果不會短期迅速體現,供需矛盾依舊很突出,尤其是在2016年上半年行業效益形式將十分困難。下半年存在一定的回暖預期,但預期價格和效益不會有根本性的大幅回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