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剩產能化解策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習近平指出,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要針對突出問題、抓住關鍵點。而第一項關鍵問題就是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
早在2013年10月,國務院曾出臺《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啟動了上一輪國務院化解產能過剩的行動。但是,隨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普遍大幅下跌,國際市場萎縮,國內房地產庫存積壓和汽車行業銷售增速放緩,產能過剩仍然是當前中國經濟需要面對的突出問題。
而今,新一輪化解產能過剩的行動或將開始,這一輪有何不同?有何對策?破產法在這輪化解產能過剩和經濟結構調整中應發揮什么作用?
如何化解產能過剩正成為有關部門和學界熱議的話題。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18日表示,推動經濟結構改革要打好四個“殲滅戰”,即化解過剩產能、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持續發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提出了一個配額交易方案,以提高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他在11月19日表示,建議在國家層面制定總的化解過剩產能規劃,“按照現有產能把配額分配到各個省市區,與此同時讓好的企業可以不減,而且可以收購一些差的企業的產能”。
這樣,賣掉配額的地區可以拿到一筆錢,給予關閉、退出企業補助。買入配額的地區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空間。
在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看來,舊有的解決過剩產能的思路存在問題,他對記者說,“化解產能過剩的根本方法,是用高質量、低污染、低能耗的新供給去淘汰舊供給,促進市場化出清”。對此,“應該進一步加大新領域對外資和民營資本開放,減少行政審批,讓更多民營企業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從而通過市場‘出清’原來中低端的產能”,黃劍輝告訴記者。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占斌曾帶領其團隊對產能過剩問題進行專門研究,并提出了以長短結合、內外兼治化解產業過剩的思路,記者為此專訪了張占斌。
房地產既要調整,又要化解風險
記者:你的課題組認為,“房地產過剩是因,產能過剩是果”,應該如何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
張占斌:我們根據官方數據粗略估計,政府和銀行2012年從房地產獲得收入47917億元,占全年房地產業銷售額6.4萬億元的75%。目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過剩產業,恰恰是與房地產、城鎮化發展關聯度很高的產業。
房地產業的繁榮,不僅拉動了重化工產業發展,也拉動了建材、電器、輕工等產業的繁榮,房地產不僅帶動了相關服務業的發展,也帶動了銀行業務的拓展,房地產不僅拉動了城鎮化發展,也成了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
記者:如何看待房地產去庫存和工業化解產能過剩的關系?
張占斌:鋼鐵、水泥、煤炭、電解鋁、平板玻璃等產業的過剩,對經濟系統的影響屬于局部的影響。這些產業過剩直接影響的是這些企業、銀行貸款和財政收入下降問題。而房地產過剩問題,影響的是整個經濟系統風險。
現在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庫存壓力很大,一些鬼城、空城已經出現,但過去房地產建設規模太大了,一下子去除泡沫并不現實,而且調控力度過大的話,容易使中國經濟出現斷崖式下滑。目前提出的房地產去庫存,就是既要調整,又要通過延長處理時間的辦法化解風險。
記者:你曾提出,中國的產能過剩是“體制性過剩”,怎么理解?
張占斌:進入21 世紀以來,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經濟快速增長,過度使用各種經濟政策杠桿,大幅降低了投資要素價格,政府創造的價格信號成為引導企業投資的重要調節信號,使許多投資不是依據市場信號,而是依據政府價格信號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講,目前中國產能過剩屬于“體制性產能過剩”。
只有化解過剩產能,新經濟才能成長
記者:對于化解產能過剩,你有何建議?
張占斌:短期治理對策:以法律和行政手段進行應急式治理。治理產能過剩,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要啟動對已經“大出血”的經濟系統進行應急治理。遏制住產能過剩、投資盲目擴張的勢頭。圍繞短期應急治理,需要合理使用行政手段和嚴格利用法律手段。一是堅決遏制產能盲目擴張;嚴禁建設新增產能項目;妥善處理在建違規項目。二是清理整頓建設違規產能。三是要進行點對點的分業治理。
長期治理對策包括要推進包括財稅體制、官員政績考核體系和價格政策的改革,大力促進科技創新,推動過剩產業升級,推動產能過剩產業生態化、節能、綠色發展。
總體而言,應該遵循國務院2013年印發的《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過剩產能。這份文件的精神目前仍然適用,各地貫徹的力度要加大,應該切實解決“僵尸企業”等現象,只有將過剩產能化解掉,新的經濟才能生長起來。
記者:如何看待中國過剩產能的海外轉移和合作?
張占斌: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及不同分工,消化產業,是許多發達國家消化過剩產能的重要經驗和做法。
中國產業向國際產業轉移,可以通過海外投資,與非洲、拉美等地建立產業垂直分工體系,以帶動我國技術和設備出口。
此外,可以考慮以商品輸出方式對外援助,以消化過剩產能。建議國家用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援助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帶動國內勞動力及多種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的出口。如果是信貸援助,應設立“定向采購”綁定方案。即規定信貸援助的60%用于制造業的投資,而這些商品來源必須向中國采購。
最后,還可以通過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將過剩的國內過剩產能轉化為國家債權。可以嘗試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工業振興”債券、“共享發展計劃”債券、“基礎設施援建”債券等,支持中國制造業企業在非洲、拉美或中東等地從事制造業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這不但對中國制造全球布局有所促進,也可以間接推動人民幣跨境結算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記者:產能過剩已經給中國經濟帶來了較大壓力,你認為中國能否,以及如何在短期內取得化解過剩產能的突破性進展?
張占斌:最近一段時間,我國在化解過剩產能上有一些積極變化,比如很多省份都在積極壓縮、淘汰產能,河北等省市提出將鋼鐵等過剩產能向海外轉移。但短期內徹底扭轉并不現實,我認為“十三五”時期能把過剩產能化解就不錯了。
記者:化解過剩產能勢必觸及不同群體利益,這需要政府做些什么?
張占斌:有的企業有幾千甚至上萬名員工,化解過剩產能,要考慮給淘汰企業員工安置就業,員工的失業保障、再就業保障,是化解產能過剩必須關注的。政府要保證不能因此引起社會問題,要提供配套措施,給員工解決就業,或提供兜底性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