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常態。“對于廣大企業家,要認真學習領會中央對經濟發展新常態趨勢性特征的研判,主動轉型升級,積極努力創新,走創新驅動、綠色低碳、智能制造、滿足個性、差異競爭之路并加大”走出去“力度將是一個大的方向。”日前,在第十三屆中國企業發展高層論壇上首發的《中國企業發展報告2015》(下稱“報告”)如是表述。
該報告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在長期研究和大規模實地調研基礎上,自2012年起按年度連續出版的核心研究成果,到今年已連續出版了四本。報告包括中國企業發展宏觀環境、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中小企業發展、企業跨境投資、企業創新、企業競爭力評價和企業經營者調查等內容,較為全面地反映了2014年中國企業發展與改革的重大進展、挑戰以及2015年的發展趨勢,展示了中國企業在經營、創新、競爭力等方面的最新動向,并為企業未來發展提供預判與參考。
展望2015年,報告認為,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性轉換、增長速度換擋的特征會非常明顯,一方面經濟增速會放緩,由于增長空間收窄會影響一些已有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的增長;另一方面,新常態也會給經濟發展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會形成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動力會更加多元,經濟活力會進一步釋放。
與此同時,報告稱,改革將會使2015年的經濟發展釋放更多紅利,預計這些改革既會帶來對經濟存量的調整,也會帶來更多的增量空間;對外開放與合作將會有大的進展,預計未來十年中國對外投資將達1.25萬億美元,中國很快會成為凈對外投資國;中國對外貿易仍將平穩增長,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速與比重有望進一步提高,而勞動密集型產品與“高能耗、高排放、資源型”產品出口增速與比重可能進一步下降;宏觀政策會保持相對穩定,預計2015年投資仍會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制造業投資會繼續小幅降低,但一些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領域項目的啟動對拉動投資、改善公共服務會有重要意義。
對于國有企業發展,報告預計,在新常態下,中國過去行之有效的促增長的政策體系需要適應形勢變化做出重大調整,如放棄國有資本對一些所謂“重要行業”的主導,實施國有經濟布局與結構調整,實現非國有經濟的平等競爭、優勝劣汰,為經濟增長創造“促進公平競爭、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這將給國有企業帶來一系列新的挑戰和機遇。
報告認為,國有企業“重資產、順周期、難調整”的發展特征,使其在經濟調整期仍然存在著陷入新一輪困境的風險。隨著經濟增速放緩,特別是國有企業大量布局的重化工業的行業增速顯著下滑,國企在經濟增速轉變階段低效率的問題會再次顯現,一些國企極有可能會重新陷入經營困境。
對于中小企業的發展,報告提出,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總體尚可,但小型微型企業比較困難。高成本和市場需求相對不足同時并存,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中小企業面臨的主要矛盾。
為了促進中小企業更好發展,報告建議,加快修訂《中小企業促進法》,從重視扶持轉向營造公平發展環境;加強中小企業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建立統一的高級別的領導機構,成立國家級的中小企業局;建立中小企業統計制度;加快金融業改革,切實放開銀行業準入;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政策等。
在企業跨境投資方面,報告認為,當前,中國應積極調整原有的“走出去”模式,確立以建立中國自己的全球價值鏈為核心的對外投資戰略。這一戰略要求通過集群式投資,而非以網點式的、分散的對外投資,推動中國制造企業通過投資、貿易以及非股權模式(如合同生產等),將產業鏈延伸到海外,建立自己的區域和全球產業鏈,在全球范圍內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各地的資源。
要適應和引領新常態,企業離不開創新發展。對此,報告總結了中國企業創新的四大新趨勢:一是,企業創新戰略管理從關注研發規劃、技術路徑、技術組合、創新戰略與企業戰略的銜接等技術創新的知識源泉,向關注企業創新的價值發展,回到依靠創新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本源;二是,企業創新組織從單一主體的一體化組織,走向在專業化分工中發展和演進的網絡組織;三是,企業創新形式趨于綜合,技術創新和市場、組織、管理、商業模式等其他創新形式的交互和綜合成為企業創新實踐和研究的新特點;四是,企業創新與創業趨于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