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國企企業為何效益下滑?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認為,除了外需不足、內需預期不穩定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企業增長模式和經營方式粗放,在運營質量不高、管理不精、競爭力不強的情況下,一些地方仍然盲目上項目、鋪攤子。
他是在日前舉行的全國國資監管政策法規暨指導監督工作座談會上作出上述表示的。今年1~8月,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5315.2億元,同比增長 9.7%。其中,中央企業11164.3億元,同比增長16.6%。地方國有企業4150.9億元,同比下降5.3%。“當前地方國有經濟運行出現下滑的情況,應當引起各地國資委的高度重視。”他說。
黃淑和在分析下滑原因時指出,從外部環境看,主要是外需不足,內需預期不穩定,鋼鐵、煤炭、有色金屬、建材、化工、重型機械、造船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大多陷于增產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經營困境。從內部因素看,一是企業增長模式和經營方式還比較粗放。過去效益來源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今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投資規模上不去,經濟效益勢必下滑。二是企業運營質量不高、管理不精細。今年的成本費用和負債規模持續上升,且增幅高于同期收入和資產規模增幅。三是多數企業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競爭力不強,企業對市場變化的應對能力較弱。四是地方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不盡合理,一些地方仍在盲目上項目、鋪攤子,造成重復建設;一些地方沒有及時清理整合劣勢企業和低效資產,導致整體效益下降。
由此,他要求各省市國資委要切實承擔起指導推動本地區國有企業實現保增長的責任。加強對市場變化和企業運行情況的分析,摸清影響企業利潤增長的主客觀原因,抓緊明確保增長的任務和具體措施。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的溝通,協助解決企業面臨的重大困難。對重點虧損企業,要一企一策,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同時,指導企業大力開拓市場。引導企業圍繞市場抓經營、抓生產,調整優化產品結構,打造拳頭產品,提高高附加值產品貢獻度。對有市場優勢的項目,要集中力量加快實施。要重視指導企業創新商業模式,提高服務質量。積極搭建本地區國有企業產業對接、供需對接平臺,推動企業在主導產業、重大項目上的協同合作,支持企業抱團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