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官方及匯豐PMI指數同比雙雙下降。如果以7月為分水嶺,今年上下半年經濟和政策風向明顯分化。上半場,經濟弱而不穩,政策鼓點漸“強”,下半場在“開門紅”后,逐漸回落至榮枯線的PMI走勢又令人有所觀望。
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經濟通常呈現的“前低后高”的軌跡或許會被打亂。宏觀調控術再次面臨挑戰,多位經濟學家均表示,改革同步進行時,微刺激政策仍然需要繼續,而貨幣政策應該向中性略松方向微調。
固投單月增速下滑明顯
面對上半年經濟下滑,決策層推出了定向降準、加大棚戶區改造、加大鐵路投資以及穩出口等諸多微刺激政策。由此,二季度國內經濟增速回升至7.5%。
但昨日(9月1日)發布的8月大型企業PMI較前月下跌0.7個百分點,表明前期國內穩增長政策對實體經濟持續復蘇的貢獻有減弱跡象。
固定資產投資多年來始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該指標前7月累計增速僅為17%,仍在回落中,單月增速下滑亦十分明顯。平安證券分析師表示,這主要是由于制造業和中央項目投資增速的大幅回落所致。
宏觀經濟見微知著,北京一位廢品收購站站長告訴記者,自今年以來,廢品收購價格始終處于下跌之中,一個小礦水瓶收購價已經從0.1元逐步下跌至0.07元。
永安期貨報告表示,廢紙收購連接紙業生產,與包裝等行業也緊密相關,進而聯系著服裝、物流等產業。廢紙收購價大幅下跌,意味著這些產業也面臨“寒冬”。7月份以來,各地限購政策的陸續放開對房地產行業投資形成了一定的支撐。然而,投資的短暫反彈難以阻擋房地產行業的下行趨勢。
瑞穗證券經濟學家表示,房地產投資不旺使得建材水泥需求很大程度上被縮減,而房屋銷售量上不去對家居和家電等消費品行業產生沖擊。
信貸融資血液也并未有效支撐實體經濟骨肉的發展。有湖北統計局人士表示,企業融資門檻和成本居高不下是老大難問題,工業企業利息支出增長率已經逼近10%,呈現上升態勢。
這是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時亟須解決的問題。有不愿具名的政府智庫人士對記者說,表面看是實體經濟運行問題,背后是經濟轉型的痛點折射,大而低效的企業憑借資本和政策資源綁架了金融體系,劣不汰則難致優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