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水泥市场需求不振,水泥企业纷纷响应“一带一路”政策走出去,2015年上半年海螺水泥、红狮集团等水泥企业更是加快了步伐走出国门,摆脱国内水泥市场的干扰。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层层推进,先行的交通基础设施将带动我国中西部及亚洲多国铁路、公路互联互通,为水泥行业带来新的需求空间。
说到需求空间,我们就不得不提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而国内水泥产能过剩问题一直如同巨石一样压在水泥企业的心中,更让人惊悚的是随着水泥行业近几年在遏制新增产能和化解产能过剩等工作上的进展来看,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在向愈演愈烈的趋势发展。而“新常态”的中国经济环境更是在水泥企业的心中添了一把火,很显然,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往年同期相比有显著下降,并且加上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等问题的聚集导致水泥行业需求低迷。
水泥行业需求端的“不给力”碰上供给端的过剩时,行业利润下滑就“顺理成章”了,而2015上半年的水泥市场就是需求端与供给端“碰撞”的结果,想知道2015年上半年行业“需求端”和“供给端”碰撞的有多激烈,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15家上市公司201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需找答案。

注释:1、数据来源:上市公司2015年半年度业绩公告。
2、货币单位统一为人民币,港币已按1港币=0.801人民币的汇率转换成人民币。
截至目前,有15家水泥上市公司发布了201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其中有6家企业处于亏损;7家企业利润大幅下滑;只有博闻科技和冀东水泥2家企业盈利。而冀东水泥盈利主因是由于公司原控股子公司陕西秦岭水泥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冀东水泥持有秦岭水泥剩余的股权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形成的较大收益以及出售部分金融资产形成的收益,其主营业务水泥在上半年也是亏损巨大;博闻科技的盈利同样不是因为水泥业务,而是因为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大幅增加致使企业盈利的。也就是说这15家水泥企业在上半年水泥产业这块正增长盈利已经“全军覆没”。
这只是从水泥企业来观察的行业现状,而从整体来看的话,只需从产量和利润两个指标就可以获知行业严峻的形势,据国家统计局称,2015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产量为10.77亿吨,同比负增长5.3%;而水泥行业利润总额为132.65亿元,同比下降61%。虽然行业形势如此残酷,但水泥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纷纷寻找合适的突破口转型升级。
2015上半年,在面临经济“新常态”和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时,水泥行业尽显百态,既有产业整合也有环保升级,并且还有紧随“一带一路”战略步伐加快走向海外的。面对行业的“寒冬”,有些企业选择“冬眠”似的自救方式“硬抗”,有些企业则选择“转型升级”的方式自救,如走出国门布局海外。不能说孰是孰非,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