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六月,在去年陸續開市的五個碳交易試點終于要迎來市場運行的“期末考”—履約。
對于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這五個即將履約的市場而言,履約標志著碳市場首年運行的結束,也是一次對市場設計的最終總結和考驗。
配額發放是否合理,MRV體系是否規范,市場運行是否順利,企業教育是否到位……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將在這個六月,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
最早交出答卷的應為北京市場,《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中規定,重點排放單位應當于6月15日前完成清繳,即本周為北京企業履約的最后一周。
而《廣東省碳排放配額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則規定,廣東企業的履約時間是6月20日前。
當下已經開始履約的上海給了企業一個履約周期,《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試行辦法》規定上海企業應該在6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履行上年度清繳義務。
深圳也將于6月底完成履約,根據《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管控單位應與6月30日前提交配額。
天津本應成為最早完成履約的試點,《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中規定的時間為5月31日前。但根據最新通知,天津試點履約時間已調整為6月10日至7月10日,使得天津將最后完成履約。
上海進展最為順利
上海履約進度則已完成約47%。
目前,已經于6月1日按照規定啟動履約的上海試點進展最為順利。
在按照流程完成核查、審定程序之后,上海于6月的第一個周日進入了履約期,成為國內首個進入履約程序的碳交易試點。而就在上海啟動履約的首日,上海外高橋第二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就完成了配額清繳,成為國內試點中首個完成履約的企業。
根據上海市信息中心網站消息,上海外高橋第二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在履約系統啟動的當日,就通過上海市碳排放配額登記注冊系統足額提交2013年度的配額,成為國內碳排放交易試點省市中首家承擔履約責任、完成清繳義務的企業。
隨后,上海市發改委又發布消息,表示截至6月5日,上海已有寶鋼股份、巴斯夫化工、英威達纖維、耀皮工程玻璃、錦江飯店以及建設銀行等42家企業率先完成了配額清繳,所清繳配額已逾7500萬噸。
按照企業數量計算,共納入191家企業的上海試點履約已完成22%,而從配額總量上看,上海履約進度則已完成約47%。
一家上海化工企業相關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企業配額略有盈余,仍在觀望是否要交易,準備清繳。而另一家配額有缺口的生產型企業則表示,已經購買了配額不足的部分,準備本周或下周履約,同時,考慮到14年排放的情況,也已在考慮購買14年配額。近期,上海市場2014年配額交易升溫。
從目前表現來看,上海試點履約工作嚴格按照政策期限開展,企業表現支持,同時拉動企業對來年碳資產的管理意識,進展最為順利。同時,上海市階段性公布履約進度的方法也增加了信息透明度,塑造了企業履約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