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9月25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調結構、去產能,是2016年度的經濟重頭戲;今年以來,煤炭、鋼鐵等行業陸續開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過剩產能宣戰。就在本周,寶鋼武鋼世紀大合并獲批,堪稱鋼鐵行業兼并重組的風向標。
而對于同屬基礎原材料的水泥行業,如何化解過剩產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整個行業迫在眉睫的任務。近日,中國水泥協會向政府部門提交了關于水泥大企業產能互換的政策建議。根據建議,到“十三五”末,全國前十大水泥集團產能集中度將超過60%,這意味著,全國3500家水泥企業將拉開重組大幕。我國水泥行業現狀如何?3500家企業的兼并重組如何破題開啟?
產能,曾是中國水泥的驕傲,如今卻成行業之痛。中國水泥工業過去對全球水泥工業、對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產銷量位居世界第一,超過全球總額的一半。然而潛伏在這個世界第一背后的情形卻不容樂觀。在業內人士看來,有著3500余家企業的中國水泥行業堪稱“一盤散沙”,面臨“三宗罪”:一是產能嚴重過剩;二是產品結構嚴重不合理;三是市場競爭理念狹隘。這些狀況導致了水泥行業價格大幅下跌,效益嚴重下滑。
以江蘇為例,去年江蘇水泥產量為1.8億噸,同比下降了5%,但仍處于過剩狀態,為避免降價傾銷、惡性競爭,江蘇省組織20多家企業實施限產保價。
江蘇省水泥協會副會長魯照寧介紹稱,江蘇省生產競爭十分激烈,價格都上不去,造成省內企業效益比較差,省內比較大的企業和協會就考慮,利用一些節假日進行限產,把產能壓下來,這樣的話,整個價格也能提一提。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分析師桂浩明對水泥行業的困境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這種局面出現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帶來的產能過剩;另外全國性龍頭企業比較少,產能過于分散,行業集中度偏低,首要的是淘汰落后產能,打破地區封鎖。
桂浩明說:“前幾年,各地為了滿足基建需求上了很多水泥項目,總體來說,供應比較充裕。現在一些產能被閑置,所以導致經濟效益下降。這種狀況在去年冬季和今年春季反應很明顯。另外,全國性龍頭企業比較少,產能過于分散,行業集中度偏低。一般來說,如果能在最大的前10家企業占據產能60%的話,這樣行業集中度能夠達到比較高的水平,也能夠比較有效的避免過度競爭。”
60%從何而來?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將水泥熟料產量排名前10家的企業的生產集中度提升到60%左右。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看來,這種整合重組十分必要。這么多水泥廠,一是污染環境,二是難以開展下去,只有進行整合,從更大區域尺度上優化整合水泥生產資源,這樣既能節能減排,同時也提高經濟效益。60%的集中度就是要求排在前面水泥企業做大做強,發揮龍頭作用,因為他們有資金優勢,有技術優勢。這個60%不是把其他的廠子都關閉,應該是關閉一批,整合一批。60%這個數據是有關部門測算過的。
3500多家企業,遍布全國各地。華北是水泥行業虧損的重災區,作為京津冀區域兩家最大的水泥企業,金隅、冀東兩家企業昔日競爭對手宣布重組,重組完成之后,新的冀東水泥在京津冀區域產能占比將達到近60%。
兼并重組如何破題?北金隅鼎鑫水泥副總張立華認為,政府、企業、行業三方面應當形成合力。首先,應該制定一個比較好的政策或時間表,把它落實到位;其次,水泥行業應該在供給側改革方面做貢獻,把一些中低端的逐漸向高端發展;第三,在行業自律上做文章,有些企業打價格戰,賣一噸虧一噸,肯定對企業自身,對行業來說都是不利的。
雖然在企業層面,產能整合的序幕已經徐徐拉開。但是企業在重組的過程中,仍然會面臨一些難題,亟待破解。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鋒認為,在審批和人事任免上肯定會有障礙。如果政策上更寬松,出臺更便于操作的政策比較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則認為:水泥行業的兼并重組,國家層面只提出原則性要求和環保要求,最終要以市場為抓手,以市場作為去產能是否成功的試金石。他表示,《指導意見》出臺對水泥行業,以及其他建材行業的整合兼并,包括提質增效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兼并整合則不能靠行政的力量,這得靠市場。國家只是提出了原則性要求、環保要求。如果說這個公司沒有吸引力,其他公司不一定能看得上,主要還是市場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