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品牌的水泥,在市場上優勢明顯。于是,一些不法分子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有人專門制作生產該品牌水泥的編織袋,有人專門購買該編織袋并灌入劣質的水泥以次充好進行銷售。而據保守估計,這些冒充知名品牌的劣質水泥銷量在8000噸左右,價值200余萬元。
生產加工一只編織袋的成本約7分至一毛錢,賣給使用者一只則要7毛錢。而購買了這種編織袋的水泥經銷商,一袋水泥可以獲利6元左右。僅2013年以來,該團伙已經生產、制作、銷售的假冒注冊商標編織袋就達5000余萬只,非法獲利約3000余萬元。
《法制日報》記者從江蘇省泰州市公安局醫藥高新區分局獨家獲悉,該局歷經5個月的縝密偵查,一舉摧毀了一個集生產、制造、銷售假冒“海螺牌”水泥注冊商標的犯罪團伙,警方據此搗毀了3個生產、制作假冒注冊商標的窩點和16個使用假冒注冊商標的水泥銷售點,現場查扣假冒水泥編織袋300余萬只、印刷模板81套,抓獲犯罪嫌疑人10名。
經銷商銷售假冒水泥8000噸
“我們‘海螺牌’水泥的銷量一直很平穩,但是從去年年底我們通過公司的數據報表發現,銷量數據異常,我們懷疑背后有隱情。”今年4月27日,泰州楊灣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海螺公司)市場部負責人來到泰州市公安局醫藥高新區分局報警稱。
海螺公司經過暗訪發現,泰州部分經銷商購買假冒的“海螺牌”水泥包裝袋,利用其它廠家生產的低標準、低價格散裝水泥進行二次包裝,以次充好冒充該公司的“海螺牌”水泥進行銷售,初步估算銷量達到了8000噸以上,價值200余萬元。
為查明真相,泰州市公安局醫藥高新區分局迅速組織人員進行排查。他們通過初查驚訝地發現,泰州下轄的三市四區的16家經營散裝水泥的經銷商均有使用假冒注冊商標包裝袋。
“我們在初查中發現,有的經銷商50公斤標準包裝的水泥,實際只有36公斤,重量普遍存在‘縮水’現象,加之假冒‘馳名商標’的品牌價格優勢,大肆賺取不法利益。”泰州市公安局醫藥高新區分局副局長張亞震介紹說,這些商戶大多為零散銷售,單次的銷量并不大,但銷售廣泛,總量非常可觀,所幸并沒有涉及重點工程。
隨后,泰州市公安局醫藥高新區分局成立“4.27”專案組進行立案偵查。
有人專門生產假冒水泥編織袋
“如果找不到生產、制造假冒注冊商標的窩點,我們所有的工作將是‘無用功’。”負責案件偵查的泰州市公安局醫藥高新區分局經偵大隊副大隊長陸寅介紹說,這些假冒注冊商標的包裝袋從哪里來,是什么人提供的,他們一無所知,如果與經銷商直接接觸雖然能很快掌握情況,但往往容易打草驚蛇前功盡棄。
于是,為了縮短戰線,專案組決定以泰州市海陵區和高新區內的經銷商作為突破口,著手展開偵查。
偵查員經過連續蹲守有了重大發現,一輛南通牌照的廂式貨車進入了偵查視線。該車行蹤詭異,通常在凌晨進入泰州境內直奔散裝水泥銷售點,車輛尾部倒入倉庫后,疑似卸裝成捆的編織袋,僅停留十多分鐘便前往下一個銷售點。
盡管偵查人員只能遠遠觀察,但是該車的停留地點無一例外全都在各個散裝水泥銷售點。偵查員判斷,該車很可能就是運送假冒注冊商標包裝袋的專用車輛。隨即圍繞該車展開偵查追蹤。
經查,該車車主系南通市通州區的成某。偵查員經過研判發現,成某與經營編織袋加工廠的陳某系親戚關系,但是偵查員數次偵查發現,陳某的工廠后側還有一個隱蔽的工廠,而該廠加工的正是假冒“海螺牌”水泥注冊商標包裝袋。
偵查至此,一系列疑問涌上了偵查人員心頭:向泰州水泥銷售市場提供生產、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包裝袋的是否僅此一家呢?按照市場銷售量推算,是否還有其他人在供貨?是誰?
帶著這些疑問,偵查人員經過反復研判,最終梳理出了徐州人賈某。經查,賈某在徐州當地的一家印刷廠,在未取得海螺公司授權的情況下,專門印制假冒“海螺牌”水泥注冊商標包裝袋,并通過成某、高某、倪某銷售給南通、泰州、蘇州等地的數十家散裝水泥經銷店。期間,偵查人員經過深度研判,還分別明確了負責制作商標模板的王某,負責運輸的賀某和郭某的真實身份。
至此,一個生產、制造假冒注冊商標的犯罪團伙脈絡架構已經清晰,收網時機成熟。
假冒編織袋1只成本1毛賣7毛
“制假的生產設備、產品、人員必須全部控制,才能確保完勝。”張亞震說,專案偵查成敗在此一舉。
8月23日,一場涉及南通、泰州、徐州三地的收網行動在泰州市公安局經偵支隊的統一協調下同步展開。
令偵查人員震驚的是,他們在收網現場,印刷廠內機器轟鳴,一派忙碌的景象,印制的假冒商標包裝袋堆積如山。犯罪嫌疑人賈某、王某、成某等10名犯罪嫌疑人悉數落網,偵查人員在三個窩點現場共計繳獲假冒的“海螺牌”水泥注冊商標成品包裝袋300余萬只、印刷模板81套和一批機器設備。
經審訊,賈某等人對生產、制造、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據了解,犯罪嫌疑人賈某在徐州的生產窩點如果滿負荷生產,每天可印制假冒注冊商標的成品包裝袋達十萬只。而偵查人員僅從扣押的部分賬冊統計,自2013年以來,該團伙已經生產、制作、銷售的假冒注冊商標編織袋就達5000余萬只,其中,今年以來有帳可查的就達1100余萬只。
“其實,從生產、制作、銷售使用假冒注冊商標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會產生各自的利益。”陸寅介紹說,加工一只編織袋價格雖然只有區區7分至一毛錢,賣給使用者也只有7毛錢,但是經營散裝水泥的經銷商他們的利潤則十分驚人。
據了解,經銷商經過包裝后,一袋50公斤的普通硅酸鹽水泥原本只有12元左右,而使用了假冒的“海螺牌”水泥注冊商標包裝袋,每袋價格則達到了15元,同時,經銷商在灌裝的時候常常短斤少兩,每袋水泥只有35至40公斤,每袋的凈利潤又增加的3元。利益驅動,導致他們鋌而走險。
另據海螺公司市場部測算,該公司在公安機關收網的第二天,銷量陡增了2000噸,9月份凈利潤較上月增長了近200萬元。可見,看似不起眼的假冒注冊商標,一旦進入市場流通環節,對市場秩序的沖擊可見一斑。
目前,相關案件還在進一步辦理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