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在國內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之下,我國水泥工業產能嚴重過剩、需求增長嚴重不足的矛盾凸顯,出現了行業性的生產、銷售、價格和效益全面下降。產品難銷售,貨款難回收,企業沒效益現象,全行業形勢日趨嚴峻。特別是2015年,全國水泥產量自1990年來第一次出現年度負增長,水泥價格大幅下降;經濟效益大幅下滑,規模以上水泥企業盈虧相抵后利潤總額只有330億元,比上年下降58%,比歷史最高年份減少700多億元。東北、華北、西北水泥行業形勢更加嚴峻,盈虧相抵后整體處于凈虧損狀態。可以說,2015年是中國水泥歷史上最寒冷的一年。
進入2016年以來,由于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穩增長措施、加大環保治理和監督執法的作用逐漸顯現,水泥行業形勢也開始出現了一些暖意。3月份開始水泥產量扭轉下降局面,4月份全國多數地區水泥價格開始有所回升,5月份繼續上漲,有力地支撐了水泥全行業扭虧為盈。據統計,1~8月份,全國水泥累計產量15.4億噸,同比增長了2.5%;全國水泥價格261元,同比提高了1.2%,今年首次由降轉升;規模以上水泥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185.2億元,同比增長18.3%,也是今年首次由降轉升;虧損企業虧損額129.7億元,同比下降了18.2%。這進一步印證了水泥行業整體經濟效益已經開始從去年谷底出現回升。
盡管前三季度水泥產量、價格總體呈上漲趨勢,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仍屬于在去年大幅下跌后的恢復性上漲。1~8月份,規模以上水泥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297億元,同比仍然下降4%;企業虧損面近40%,仍然居高不下;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增長8.1%,增幅同比繼續下降;房地產投資雖然略有反彈,但仍處低位。最近全國20個城市相繼出臺房產限購政策,對水泥市場的心理預期也會產生影響。煤炭限產后導致價格大幅上漲,公路運輸更加嚴厲治超大大增加物流成本,這些都將增加水泥生產和銷售成本。所以說,當前水泥行業形勢出現的一些好轉勢頭還很不穩定,而且地區間差異也很大,階段性特征明顯。特別是產能嚴重過剩的矛盾沒有根本緩解,產業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市場環境還不夠完善、市場競爭秩序混亂等影響行業健康發展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總體來看,水泥行業形勢仍然非常嚴峻,還不能盲目樂觀。
黨中央、國務院對水泥工業高度重視。針對近年來水泥行業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嚴重問題,國務院先后于2009年和2013年下發了關于抑制產能過剩的國發【2009】38號和化解產能過剩的國發【2013】41號兩個重要文件,都把水泥行業列為重點。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34號文件又專門印發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個文件雖然是面向整個建材行業,但真正重點仍然是產能嚴重過剩的水泥行業。
有了好的《指導意見》,關鍵的關鍵還是要認真落實好文件的精神。特別是在化解“過剩產能”上要下真功夫。比如,要嚴禁新增產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推進企業聯合重組。支持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創新業態和商業模式,主動退出綜合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的過剩產能,增強盈利能力,等等。
關于在北方地區全面推行水泥錯峰生產,這是改善水泥行業管理的一項創新性工作。通過近兩年的試點和試行,收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受到行業內外的充分肯定和高層領導的重視。這次《指導意見》以國務院文件進一步明確提出:在北方采暖地區的采暖期全面試行水泥熟料(含利用電石渣)錯峰生產,以此縮短水泥熟料裝置運轉時間,壓減采暖地區熟料產能,同時有效避免水泥熟料生產排放與取暖鍋爐排放疊加,減輕采暖期大氣污染。《指導意見》還要求其他地區水泥熟料裝置在春節期間和酷暑伏天也應錯峰生產。近期,工信部還將會同有關部門就進一步做好2016~2020年期間水泥錯峰生產下發專門通知,對此項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總之,搞好水泥錯峰生產,雖然不能從根本上壓減產能,但可以在某一階段有效壓減產量,改善供求關系,緩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是貫徹落實《指導意見》的具體體現,是促進水泥行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一項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希望在2016年冬季錯峰生產工作中,大家總結經驗,凝聚共識,誠實守信,加強自律,嚴格他律,齊抓共管,抓出成效,取得實效,為實現水泥行業提質增效和健康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