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省政府加大了防治大氣污染工作力度,除了緊鑼密鼓召開專題會議、下發相關文件外,更于近日抓緊完善,制定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并廣泛征求民意,調動各界群眾積極建言獻策。
這份《遼寧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征集意見稿,圍繞治理霧霾、防治空氣污染等八項內容,公開向社會各界征集意見建議,它包括影響相鄰地區大氣的項目需征求意見;應對重污染天氣擬限行機動車;污染物監測記錄至少保存3年;舉報污染大氣行為可獲獎勵;除熱電聯產外禁批新建燃煤發電項目;污染天氣預警期間停止綠化換土;燒烤未使用無煙烤爐個人罰500元,超排地區暫停審批新增建設項目。
不難發現,征求意見稿明顯加大了防治空氣污染的體制機制建設力度,表現在:一方面,通過建章立制,加強依法依規治污的制度建設,明確治理重點和方向,為源頭治理提供決策依據與法律支撐,進而保證并強化治理的實效。另一方面,充分聽取民眾意見,積極調動民智民力,獎勵舉報大氣污染行為,以形成全民治污的合力。
由此可見,征求意見稿覆蓋點面多元,既具有猛藥去疴的剛性,又不乏切實可行的操作性,足顯政府加大防污治污新規的決心和力度,因而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防治大氣污染深得民心,與此同時,也折射出大氣污染之害早已成為社會的切膚之痛。從這個意義上說,出臺大氣污染防治條例高度契合人民群眾盡早告別“十面霾伏”的愿望,理應也必然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建言獻策和行動上的大力支持。
長期以來,在防污治污方面一直存在誤區,認為治理污染、改善環境理應是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分內之事,與老百姓沒有多大關系。覺得政府和職能部門把工作做好了,老百姓就能坐享天藍水碧的環境福利。反之,政府和職能部門工作有疏漏,老百姓就只有嗟嘆抱怨的份兒。而事實上,大氣污染無孔不入,其侵害絕對沒有選擇性,不會因為個人的事不關己它就偃旗息鼓,也不會因為個人的抱怨嗟嘆它就會煙消云散。大氣污染是健康的殺手,如果你不想出防治的好點子,它就污染人的肺管子。
所以,治理大氣污染,不光是考驗政府和職能部門的民生大事,也是關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要事。治污面前,個個都是責任人,人人都不是旁觀者。只有政府和職能部門凸顯法規剛性,排污企業加強守法自覺性,民眾提升參與治理的積極性,《遼寧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才能真正實現造福于人民群眾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