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新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究竟怎么改?重點在哪?1月3日,記者采訪了自治區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瀟,對這一“主線”進行了解讀。
周瀟說,從2015年中央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我區的這一改革也卓有成效,主要體現在化解鋼鐵、煤炭、水泥、電力等過剩產能方面取得積極進展,部分過剩產能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化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一大批能夠滿足需要的特色、綠色農產品走向市場,2017年我區必須繼續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
“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新疆的‘三去一降一補’有的已經取得積極進展,而有的不盡如人意。”周瀟表示,2017年,必須更加堅定去產能、去庫存,只有這樣才能為改造傳統行業、提升新興產業提供良好契機,著力發展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乃至能滿足高端需求的產業,不斷增加有效供給,開拓新的市場,來不斷滿足各族群眾的多樣化需求和新的需求。
對于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周瀟說,農業是第一產業,是基礎,是很明顯的供給方,也是新疆大有潛力可挖的優勢所在。新疆地域廣但耕地少,光熱等資源豐富但是水資源分布不均總量也少,今后應當順應時代需求和潮流,著力提質增效,大力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并且向特色農產品縱深方向發展,向高效農業要效益,向可持續農業發展要效益,這樣也能不斷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益。
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更是推動新疆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必由之路。周瀟說,抓好實體經濟,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有利于新疆繼續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態勢,有利于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抓好實體經濟,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有利于保障就業。在貫徹落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具體舉措中,我區始終把就業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視保障和擴大就業。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速的就業彈性有所提高,更需要抓好實體經濟,以實現就業預期目標。
周瀟表示,新疆的產業支撐在實體經濟,優勢也在實體經濟。不管市場風云怎樣變幻,必須緊緊抓住振興實體經濟不動搖,在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上下功夫。近一兩年來,自治區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和措施,今后要在大力落實上做文章。
而做大做強新疆實體經濟,加快改造傳統產業,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科技含量是關鍵。一方面,政府要加強對企業轉型升級的政策引導,針對所有實體企業的普惠性的,要進一步落實扶持政策,減輕企業稅負,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也要考慮出臺特殊的政策,真正向振興實體經濟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力聚力,推動資源、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為實體經濟發展營造更加良好的市場環境、社會環境;另一方面,企業自身也要重視技術和管理創新,進一步推動優化升級,去主動占領新興市場和高端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