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經濟運行仍在合理區間
2016年11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去年整體經濟情況做出來判斷:“緩中趨穩”、“穩中向好”,近期出爐的一些數據也有所體現。
1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12月份的兩項經濟數據證明了“穩中向好”的態勢:2016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漲幅比2015年擴大了0.6個百分點,實現了2016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的預期目標。而整個2016年,CPI月度同比增幅最高2.3%左右,最低為1.3%左右,一直在相對比較穩定的區間之內溫和上漲,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宏觀經濟運行一直在合理區間。
2016年PPI數據更能反應向好的態勢:2015年12月PPI同比增幅是-5.9%,2016年12月為正的5.5%,這樣的走勢體現了投資者認為中國經濟不僅穩住了而且在不斷向好。
10日,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表示,2016年中國面臨著非常嚴峻復雜的內外環境,實施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精準調控以應付各種風險挑戰。預計2016年的GDP增速預計可在6.7%,GDP總量突破70萬億人民幣,增量約5萬億人民幣,中國經濟一直運行在合理區間。
難點:去產能陣痛、民間投資增速下滑
2016年,中國國民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但也有不少的難點痛處,其中去產能引起的陣痛,以及民間投資增速下滑兩方面可謂是去年經濟的兩大難點。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7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了具體部署,強調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推動五大任務有實質性進展。其中,去產能仍被列為五大任務之首位。當然,去產能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陣痛。
據人社部數據顯示,化解過剩產能將影響鋼鐵行業50萬職工和煤炭行業130萬職工的工作崗位,此外,水泥、玻璃、電解鋁、船舶等行業去產能帶來的就業壓力也不小。可以說,未來化解過剩產能導致的煤炭、鋼鐵企業的職工分流,也將是我國就業面臨的最大壓力之一。
此外,2016年民間投資增速下滑嚴重也是難點之一。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1-11月份,民間固定資產投資331067億元,同比名義增長3.1%,增速比1-10月份僅提高0.2個百分點。即使12月份出現回暖,全年民間投資增速也很難超過5%。
分地區來看,前11月,東部地區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49258億元,同比增長7%,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中部地區96371億元,增長6%,增速回落0.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65245億元,增長2.9%;東北地區20193億元,下降26%。東北的形勢最為艱難,出現負增長。
亮點:東北振興持續推進
2016年國民經濟的重點是保持平穩運行,難點是去產能引發持續陣痛,民間投資增速持續下滑,同時也涌現出不少的亮點。其中東北振興持續推進便是代表。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速放緩,東北經濟提前進入了“寒冬”。近兩三年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遇到了一些新困難,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體制機制的深層次問題進一步顯現,經濟增長新動力不足和舊動力減弱的結構性矛盾突出。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各方面正積極應對。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印發,從中央層面,為東北振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16年8月,國家發改委印發《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2016-2018年)》,明確了2016年至2018年擬出臺的重大任務和擬開工建設的重大工程項目,為東北振興提供了支持。10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推進會議,部署進一步推動東北振興工作。
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經濟發展步伐連年放緩,全面振興東北經濟已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東北振興的持續推進,可謂是全年最大亮點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