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大氣污染成因復雜,而非法排放、超標排放又加重了污染,長效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說打贏大氣治理的持久戰需要時間,那么遏制污染排放離不開看得見的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治理尤其是環保督察既要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又需要落地有聲的執法力度。
應該說,環保督察的成效有目共睹。然而,“督察藍”仿佛一面鏡子,照見了成效,也照見了不足。去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巡視江西九江,彭澤磯山工業園僅僅停工停產一個晚上,原來濃重的煙霧、難聞的氣味便在在督察期間不知所蹤,而等督察組走后又繼續是隆隆機器聲、滾滾煙塵氣。“你來我停,你走我產”的貓鼠行動讓“督察藍”曇花一現。
事實上,“應對督查,各耍花招”不限于一地一例。有的地方頻出怪招,為了抑制浮塵,用水泥灌澆樹根;有的專門“照顧”空氣質量監測點的周邊,頻繁灑水噴霧、禁止貨車通行,甚至堵塞空氣自動監測采樣口;還有的工作搞“一刀切”,發紅頭文件強制關停市區和縣城的大多數中小餐館,貌似態度“堅決”,卻是脫離實際的應付式做法。倘若這些地方把對付環保督察的“聰明才智”用在污染治理上,把“督察組來了藍天現”的小目標落實在真行動,就不會這般絞盡腦汁了。鑒于此,中央環保督察全覆蓋、穩步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全面收回1436個國控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城市站監測事權,是對癥下藥的重要改革步伐。
“督察風”不是今天來明天走的“西北風”。環境治理從來不是靠突擊蠻干,只有科學、有序地采取治理措施,才能以較小的社會代價換來較大的公共收益。既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又要把功夫用在平日里;既要用好衛星遙感、網格地圖等監測創新手段有的放矢,又要發揮大數據預警和信息公開來引導預期。當然,不能蠻干不意味著不干或假干,一些地方表面“重污染警報”,實際卻“應急不響應”;一些地方在重霾之下還讓“大家再忍一忍!很快就會有大風來幫忙清掃霧霾了”,不管是“先說為敬”還是“表演過關”,都與以人民中心的發展思想相隔甚遠,要靠扎扎實實的督察行動認真糾偏。
環保督察不只是為了“揭短”,也是在創造新的社會治理起點;不只是下沉一級“督實干”,也是經濟社會體制的“再理順”。《寂靜的春天》中寫道,“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空氣、土地、陽光和水是賜予每個人最公平的生命資源,發展為了什么、治理為了什么,不讓答案懸在半空就該用制度和行動為未來“背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