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倒逼僵尸企業徹底退出傳統過剩產能行業,也激發了不少處于生死邊緣的企業轉型謀發展。“處于邊緣的‘過剩產能’能否再拉一把?”1月15日,在四川省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小組討論會上,委員們展開了觀點碰撞。
分類 區別對待“去除”領域企業
在四川省工商聯《關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民營經濟轉型發展的建議》提案中旗幟鮮明,對處于“去除”領域的傳統民營企業要分行業、分區域區別對待。
這引起四川省政協委員、農工黨樂山市委副主委范黎的共鳴,“在去產能、去庫存任務較重的傳統行業領域,政府部門應積極搭建戰略平臺有序引導去粗存精,淘汰僵尸企業,‘過濾’出行業優勢企業。”
以夾江縣陶瓷產業為例,去年,在夾江中小瓷企進入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伴隨大量中小瓷企的倒閉,夾江縣政府合理引導一批優質中小瓷企從主業退出,轉型為生產服務型企業,為大型陶瓷企業作生產配套工作。《關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民營經濟轉型發展的建議》提案中建議,對處于產能過剩行業質量較好、效益較高的優勢民營企業,應鼓勵其兼并重組或與上下游企業組成戰略聯盟。
配對 “供需匹配”需政府拉一把
“供給側改革面臨供需結構性失衡,供需錯配是實質。” 四川省政協委員、省工商聯副主席李光金談到,一方面鋼鐵、水泥、紡織等行業供應過剩,庫存積壓;另一方面,市場需求旺盛的環保、新材料、信息技術等則供應不足。
如何破題?范黎帶來了峨眉山市的經驗, “通過政府主動購買服務,讓處于‘光灰產業’的水泥廠轉身投入了環保產業。”
2015年底,峨眉山市和峨眉山景區原有的垃圾填埋場容量告急。 2016年,峨眉山市政府向峨勝水泥集團拋出“橄欖枝”,利用水泥廠現有的水泥窯裝置,搭建“新型干法水泥窯處置城市生活垃圾項目”,對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置。如今,峨勝水泥集團日均無害化處理垃圾250噸。
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成功對接市場需求的案例再看攀枝花。“如今的攀枝花不僅只有鐵礦、煤炭,還有陽光、氣候、農果和林業。”省政協委員、攀枝花市副市長劉建明說,褪去“鋼城”的外衣,新興崛起的現代服務業,是這座城市的未來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