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只要一談起中國高房價或房價泡沫,人們總喜歡搬出日本作為參照。其實,由于中日兩國的經濟實力不同,國情各異,今后的發展當然也是不一樣的。
首先,日本房地產泡沫反映的是市場行為,泡沫爆破后,銀行或開發商等私人企業的債務,可以通過基于市場的方法,比如以清算來解決。但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參與者,如銀行和開發商,主要是國有企業,一旦房地產泡沫崩潰,他們的債務很可能成為政府債務,最終極有可能轉嫁給廣大的購房者。
其次,中國和日本的土地所有制不一樣。在日本土地是私有的,而中國的土地所有權有兩種:國家所有制和農村地區的集體所有制。雖然日本樓市泡沫導致了經濟衰退,并對該國的金融體系造成壓力,卻不會給日本政府造成嚴重問題。但如果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將導致國家層面的經濟困擾。
此外,中國房地產迄今依然被視為國家的支柱產業,其銷售業績可能直接影響國民經濟,房價與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步增長,媒體常用這樣的字眼來形容樓市:房地產已綁架了中國經濟……但是日本的情況卻并非如此,在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中,房價并沒有快速飛漲。當房地產泡沫破裂的時候,日本已經成為一個高收入國家,雖說資產價值下降拖累了經濟的發展,卻依然有引領全球的經濟力量,經濟既沒有崩潰,公民的生活質量也沒有顯著降低,在許多領域的發展也仍然是最先進的。這充分表明日本經濟的繁榮,并沒有依賴房地產或其相關行業。
相比之下,盡管中國經濟規模巨大,然而整體經濟仍然處于工業化階段,尚未形成后工業社會。因此中國房地產泡沫一旦破裂,將對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并將降低民眾的生活質量。中國和日本房地產行業的經濟地位之差異,意味著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了,其結果將與日本不同,會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不過極其幸運的是,相比日本政府,中國政府擁有更多的分配社會資源的能力,以部署經濟結構性的改革,從而應對房地產泡沫的潛在危機。
因此,2017年中國經濟總體面臨的最大挑戰,于國內來說主要壓力來自于如何管理企業債務和拖累經濟放緩的過剩產能(如鋼鐵、水泥等),以及金融體系(過度發放房貸)和家庭過度負債(如貸款500萬元購買800萬元的房產),尤其在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下,對外國進口的依賴程度等問題。而中國經濟對外所面臨的挑戰,則莫過于怎樣與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相處。自特朗普當選為美國總統,中美關系便陰云不斷。那么,這兩個經濟巨頭在2017年是否會碰撞?特朗普針對中國的言論極不友好,他誓言要增加中國進口貨物的關稅,挑動日本和韓國發展自己的核武器,質疑美國對臺灣的長期政策,企圖以“一個中國”為前提作為貿易談判的籌碼,美國總統(或當選總統)首次與臺灣接觸——與蔡英文通話——這一挑戰中國底線的過分行為,任命反華經濟學家彼得·納瓦羅為貿易理事會主席。納瓦羅指責亞洲超級大國對美國經濟造成嚴重破壞,被特朗普稱贊為“有遠見的”。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是否會解除哪些貿易協議,他的真正意圖還很難確定。
與此同時,中國也宣布了震驚世界的宏偉計劃,在2016年即將結束之際,宣布了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向世人顯示了國家的太空力量。盡管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了一點,但與歐洲相比,中國將至少繼續保持6.5%這一非常高的經濟增長率。最后再強調一下,幾乎永遠是財經熱點的中國樓市,這些年來房價似乎只漲不跌,已經成了多數中國民眾的固定思維模式。不過時過境遷,切不可再刻舟求劍。此文開頭就提到了,當今決策者已明確表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其實,經濟學就是一門選擇學,兩害相權取其輕。至少2017年中國房價不可能再現2016年瘋漲的場景。而討論了多年的房產稅和空置稅如果真正地全面實施,將會加大持房成本,徹底打消投機客——房價越調控價格越高的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