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氣的主要污染主要是粉塵(更多在生料制備和水泥粉磨環節),占比全部排放15%-20%左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主要發生在熟料煅燒環節),占比全國僅3%和9%;因此從環保角度來講水泥不是政府最痛點。
現狀如何?去產量確可短期減排,但去產量≠去產能2016年行業供給端最重要的變化不是去產能,而是協同去產量。去產量的確可在短期內減少排放改善區域環境治理水平,但更多的是環保問題達標的大企業犧牲,而一些環保不達標的小企業往往會選擇搭便車或并沒有成為環保治理的焦點。另外,去產量使得企業在產能過剩+需求穩定的背景下獲取了較高的收益,從而掩蓋了產能過剩這一核心矛盾階段性得到掩飾而非化解。錯峰限產執行情況看,大企業的配合力度更高,民營企業逐利性更強,監管來講難度也較大。
未來怎樣?去產能+整合重塑水泥新格局落后產能目前處于搭便車狀態,唯有通過去產能方能抬升龍頭企業市場競爭力。
我們認為有3條理論路徑:
1、市場化去產能,通過優勝劣汰手段倒逼成本較高的落后產能退出,水泥行業更高的民企占比、更充分的市場化競爭理論上具備此路徑的展開空間,但最大障礙在于當前盈利修復極大抬高了小企業的退出門檻。
2、行政去產能:通過行政手段將落后產能也是當前預期最高路徑,但是問題在于水泥不是行政監管最痛點,因此政策力度有限,且更多映射在國資龍頭企業,對于小企業及粉磨站很難奏效。
3、主動去產能:目前部分省份在嘗試搭建區域統一平臺,主動選擇性削減落后產能并給資金補償,但效果待觀察。
去產能后,哪些區域及企業會受益?如果產能得到實質性退出,建議更多關注區域小線產占比高而區域龍頭企業小線占比低,屆此在產能出清的背景下(實質性去產能必定是高能耗的小線率先退出),格局改善釋放的彈性更多向區域龍頭大企業傾斜;沿著這個角度推薦關注華北和華東市場,對應標的冀東水泥,海螺水泥。據此,我們重點推薦華新水泥、冀東水泥、海螺水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