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環保工作深入推進。特別是新環保法的出臺,讓環保執法長出了“鐵齒鋼牙”。但令人憂心的是,偷排偷放、環保監測數據造假等頑疾久治不愈。一些企業受利益驅動,造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一些地方環保部門“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在各種考核壓力下,行政干預數據的行為屢有發生。環保監測數據弄虛作假,不僅會誤導環境管理決策,貽誤環境治理時機,對生態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損害,而且會嚴重影響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保證監測數據真實可靠,讓老百姓的實際感受和監測數據“合拍”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讓人欣喜的是,近年來,有關部門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重拳打擊,同時也在改革環保體制機制,努力鏟除滋生造假的土壤。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徹底鏟除環保數據造假需要全社會的努力。為此,半月談記者深入基層采訪調研,發現的問題期待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環保數據造假 偷梁換柱,企業篡改偽造監控數據
環境監測數據是環境決策的基礎,然而記者在中西部一些地區調研時了解到,一些地方和不法企業為逃避監管,在利益驅動下破壞環境質量監測系統,干擾監測系統正常運行,導致企業污染源數據問題頻出,造假失真情況時有發生。
今年1月初,四川省瀘州市環境監察執法支隊發現,瀘州天恒熱工技術有限公司的二氧化硫折算濃度為0。通過調閱歷史數據和系統日志,執法人員分析發現,這家公司于近期先后多次修改了煙氣在線監控設備參數。
這并非個案。2016年江西發現多起企業在線監控數據造假案例,其中有4起存在篡改數據的行為。2016年7月,萍鄉市環保局執法人員現場檢查發現,中材萍鄉水泥有限公司兩條生產線窯尾分析儀實測氮氧化物濃度值數據與工控機顯示數據存在明顯偏差。
“現場檢查發現企業篡改了工控機的氮氧化物運行量程數據,執法人員將數據恢復后,實測氮氧化物濃度為522.52毫克/立方米,遠遠超出國家標準。”萍鄉市環保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經查,該公司多次通過遠程操控軟件篡改監測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