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5年累計淘汰落后水泥產能7.75億噸”,并肯定了水泥工業在淘汰落后方面取得的成績。報告提出,“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具有多層次性,回旋余地很大,無論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資金密集型產業,都有發展的空間,重要的是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解決產能過剩、核心技術缺乏、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解決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的問題。”
本報記者采訪了數位來自水泥行業的全國人大代表,他們一致認為不能再關注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應該專注于發展的質量。于是,水泥行業發展的“質量”就完全取決于“密度”,而不是到達極值的“體積”。而提高行業發展的“密度”,遠比投資建線、行政指令困難得多,復雜得多。
全國兩會報道期間,本報總編輯孟憲江撰寫《企盼美麗“中國夢”》、《提升行業社會形象》、《產能過剩的另一面》等評論文章。《企盼美麗“中國夢”》一文表達了對“美麗中國”的美好期待,提出實現“美麗中國”、“綠色發展”的目標和理想給傳統建材行業及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并提出“對生態文明的追求,既意味著舊模式的終結,也預示了新市場的開啟。”
《提升行業社會形象》提出建材行業正在向綠色環保型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環保成為引導行業科技創新發展的主要方向,這將顯著改善建材行業在國家可持續發展中的定位,改變建材行業的社會形象,提升中國建材產業的競爭力。
《產能過剩的另一面》提出,過去10年時間建材行業從小到大,發展速度、水平和質量都是很振奮人心的,特別是在技術創新方面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整個建材行業迅速改變了短缺的局面,滿足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需要,為國家的基礎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面對產能過剩的現實,建材行業也依然是冷靜和理性的來面對,并且早已作出努力。建材行業將通過集成創新和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以此來解決行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并描繪出建材行業更加美好的未來。
本報記者撰寫的《科學發展筑就“美麗中國”》一文中,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分析認為,,造成我國部分產業產能過剩的原因:第一,一些行業產業的技術水平比較低,投資建設都是低水平的重復;第二,有些企業的決策程序和對行業的把握存在很多問題,所以出現盲目投資的現象,信息也出現扭曲和誤導;第三,一些地方政府高度重視GDP的增長,因此在發展上有些急功近利,而淘汰落后、防止“兩高”產業過分擴張的力度卻不夠。
2014年全國兩會報道中本報刊發評論員文章《讓市場來做“減法”》,針對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淘汰的水泥落后產能目標”,倡導淘汰產能,應要讓市場說話,淘汰落后產能應靠激活市場的競爭機制,水泥業能否化解產能過剩,要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功能是不是真正發揮出來。
2015年春天,本報推出《新常態謀新篇——本報全國兩會專題系列報道》。同時,“放權百日看水泥”專欄文章和“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進建材行業轉型升級向縱深轉折”大討論同步進行。本報上會記者還撰寫了《新興產業要全面提速》、《助力污染物排放拐點》等評論文章。本報還就生物質建材開啟行業“綠色新常態”做專題報道,記錄記者跟隨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周長益司長帶隊組織調研組赴四川成都就生物質建材發展、綠色建材基地建設等開展專題調研的情況。
2016年,本報報道《唱響兩會好聲音傳遞建材新期盼》中,表達“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綠色建材如何實現統籌發展”。配合正在籌建中的中國綠色建材產業發展聯盟,推出中國綠色建材產業發展聯盟(籌)專業合作平臺巡禮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