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開
所有涉氣污染源將接受公眾監督
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將以最新環境統計數據為依據,于3月底前,將轄區內涉氣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的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污染防治設施建設運行情況等環境信息,納入污染源日常監管動態信息庫,作為環境執法的基礎。同時,將轄區內涉氣重點企業目錄和基本信息向社會公開,并暢通“12369”舉報熱線、環境信訪、網絡投訴等渠道,及時調查處理反映的問題,全面推行有獎舉報制度。
10月底前對全市涉氣重點污染源全部安裝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并同步實現省、市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系統聯網。全市涉氣重點污染源10月底前排放達標率達到100%。同時,全市涉氣重點污染源企業全面推行污染防治設施拆除、閑置或停運的網上備案制,并納入涉氣重點污染源環境監察執法動態信息庫管理。
創新機制
環境執法與污染源監測調查取證聯動
我市將建立環境執法與污染源監測調查取證聯動機制。污染源企業要確保在線監測數據的真實、準確。環境監測部門除對涉氣重點污染源每季度進行監督性監測,并向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報送監測結果外,還將與環境執法部門建立調查取證聯動機制,并配合環境執法部門加大對污染源企業突擊性執法監測頻次。
根據陜西省環境保護廳建立的網上涉氣重點污染源環境監察執法動態信息庫,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對涉氣重點污染源現場執法每月不少于兩次。同時,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將依托“鐵腕治霾”網格化管理系統,建立轄區環境監管網格化體系,對轄區內涉氣重點企業進行網格劃分,把轄區內企業都納入到具體網格之中、監管之中,以實現全市污染源的全面監管。
對于涉氣重點污染源的檢查,將采取“雙隨機”抽查制度,采取“三不”(不定時間、不打招呼、不聽匯報)的暗查方式,開展環境現場執法檢查。同時,我市將運用科技手段,加強環境執法力度,10月底前,全市環境執法機構將全部配備使用便攜式手持移動執法終端,《環境監察移動執法系統》使用率達到100%,做到執法留痕。
應急響應
污染企業須制定污染物減排措施
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將于3月底前,督促企業制定響應重污染天氣預警污染物減排實施措施(1—3級),報當地環保部門備案。涉氣重點污染源企業將按照響應重污染天氣預警分級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減排,其他涉氣污染源企業實行生產負荷減排等措施。
鐵腕治霾
以“零容忍”態度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
對環境違法行為及責任人將依法嚴肅查處,以“零容忍”態度鐵腕治霾。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將在按日計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司法移送等查處工作中實現“清零”。 同時,我市將建立環保、公安、檢察、法院執法聯動工作機制,實現行政處罰、行政拘留和刑事處罰無縫銜接。
對依法依規應當安裝和運行涉氣重點污染源企業在線監控設施的,逾期未完成的依法高限處罰。對偷排偷放、數據造假、屢查屢犯的,依法嚴肅查處;情節嚴重的,報請市政府批準,責令停業關閉;對涉嫌犯罪的人員,依法移送司法機關。
同時,建立環境執法聯動機制,實現重污染天氣聯防聯控。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在重污染天氣預警信息發布后,啟動重污染天氣相應級別的執法行動,市級將以聯合執法、區域執法等方式推進“鐵腕治霾”工作。
三級責任制
實現所有大氣重點污染源監管全覆蓋
我市將建立市級領導包區縣、區縣領導包片、具體責任人包點源的三級分包責任制,實現所有大氣重點污染源監管全覆蓋。市政府將不定期組織督查,對各職能部門、各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的工作部署、開展情況,涉氣重點污染源檢查情況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污染問題查辦等情況實施現場督查;對工作進展遲緩、推諉扯皮、查辦問題不及時、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得不到明顯改善等問題,實施掛牌督辦、公開約談,并依照有關規定進行責任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