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某次有關水泥行業發展的會議上,排名龍頭的幾家企業負責人悉數到齊。一掃幾年來的滿面愁云,振奮之情流于言談之間。剛剛過去的第一季度,水泥行業普遍向好,整體盈余。
究其原因,在場人士紛紛表示,實施了3年的“錯峰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錯峰生產的推動下,消失的熟料山幾乎覆蓋了所有實行錯峰的區域,可以說,今年取得的開門紅,是錯峰生產帶給行業的最大福音。
這幾家企業來自大江南北。對錯峰一致的認可和支持,源自于錯峰帶動行業的巨大變化。讓企業家真正高興的,不僅是賺到了錢,而是看到了一個患了重病的行業再度復蘇的曙光;看到了“去產能”邁出堅實一步所收獲的果實;看到了錯峰生產之于行業最本質的變化,是實現了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階段性成效,并由此激發人們堅定改革的信心和勇氣。
“錯峰”是行業供給側改革的創新體現
從本質而言,錯峰生產是水泥行業踐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次大膽探索和嘗試,具有很高的創新思維和榜樣作用。
首先,不能不提關于環境的問題,這是錯峰在當年備受爭議的一個方面。減輕環境壓力是水泥錯峰生產提案中一項重要的實施原因,一些行業人士因此提出質疑,擔心這樣做會讓社會公眾認為霧霾是水泥行業造成的,給行業帶來負面影響。
大多數錯峰實施者,應該還記得當年提案中有一個鮮明論點——重疊燃煤。從供給側的角度分析,產能嚴重過剩的燃煤工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必要和供暖燃煤“并肩作戰”。減少不必要的供給,在確保北方冬季集中采暖、南方夏季用電高峰等民生供給的基礎上,減輕環境壓力。
幾年來,通過國家相關部委提供的各項環保數據分析得出,減少燃煤重疊的比重,的確對環境起到了向好作用。可以說,在供給側改革的踐行中,錯峰生產是推動水泥行業通過減少無效供給,既滿足自身需求,又履行社會責任的絕好體現。
去年開始,環保部與工信部聯合下發錯峰生產的文件,并提出大力倡導更多燃煤工業學習借鑒水泥錯峰的做法,也表明錯峰生產的確為我國環保事業打開了一條思路。從此后,水泥行業不再“孤軍奮戰”,越來越多的燃煤行業已經加入了“錯峰大軍”,這對環境而言,何嘗不是一大幸事。
其次,比環境治理更令人驚喜的是錯峰生產給行業帶來的驚人變化,是供給側改革在行業實踐中取得階段性成果的直接體現。
“去產能、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是當前水泥行業供給側改革的首要任務,這四個詞組在國辦發〔2016〕34號文中作為標題并列出現,也表明它們之間的關聯性。去產能做不好,市場不可能穩增長,行業沒精力調結構,企業增效益更是天方夜譚。反之,去產能取得了成績,哪怕只是階段性成績,其他方面也會通暢順達。
錯峰生產之前,水泥企業的生產是盲目無節制的,為了生產而生產。可以說,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是供給端出了問題,那么,有效化解過剩產能的入手點,也一定從有序規范供給端開始。錯峰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掐”住了供給端無序的通口,調整了企業從無規律到有規律的“生物鐘”,也就能夠在短時間內收獲去產能的初步成果。
一順則百順,“熟料山”消失的背后究竟表達著什么,那就是行業在“去產能、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這四大關聯詞上,已走上了“一榮俱榮”的通路。真正做到了從供給端出發進行創新改革,過剩產能得到抑制、企業效益穩中有增、市場價格回歸合理,龍頭企業也為優化產業結構做著努力。僅去年就創造了數次震動中國乃至國際同行業的水泥大集團聯合重組案例……
這一切都說明,從供給端入手大膽創新改革,不怕“摸著石頭過河”,沒有先例和經驗,怕的是永遠流淌在各種爭議和猜疑中止步不前。
標本兼治 錯峰的“標”不可或缺
有人說,水泥錯峰生產在去產能中只能“治標”,非治本之策。去的是產量,而非產能。
“徹底化解過剩產能,是一項長期系統的綜合任務,要想穩定有序地推進,錯峰生產是最好的辦法之一,必須長期做下去。現在大家認為是去產量,但要與其他工作結合起來堅持做下去,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在去產能上發揮作用。”中國建材旗下企業的負責人很堅定地表示。
何為治標治本,沒有絕對概念。任何行業在踐行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都不可能單靠一種辦法即可達成,只有多措并舉方能從根兒上轉變。在多種舉措相互配合的過程中,每一項舉措都有可能由“治標”向“治本”做本質的轉變。
如果水泥行業僅靠“錯峰”去產能,的確只能“治標”,甚至有可能因為其他措施跟不上而無力回天,最終連“標”也難治。
在完成“去產能、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過程中,供給端的傳統思維和模式必定要層層轉變,如果說錯峰的重點是解決無序生產的問題,那么,每一個癥結都有其相應的解決辦法,而所有辦法和實施力度,也同樣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比如,讓企業家一提起來就憤懣無比的“新增產能”。如今,一個區域哪怕有一條新建生產線還在各種力量的辟護下偷偷建設;有幾家沒有生產許可證的企業還在偷偷生產攪亂市場,眾多企業家預言:不出一年,錯峰”得的成果,將全部化為泡影。
淘汰落后,是個老生常談卻爭議不斷的課題。隨著立窯逐步退出,現下“落后”的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的爭議由來已久,至今仍爭議不斷。國辦發〔2016〕34號文中明確要求停止生產的32.5復合水泥,卻始終在所謂“強烈的不同意見”中步履緩慢。在這一方面,當年同樣在備受爭議中探索成功的錯峰經驗,或會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發。
還有一些“老問題”,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也到了可以解決的時候了。比如,從供給端出發,水泥熟料是否還應該作為商品進行交易?水泥企業實現“窯磨對接”是否可行?換句話說,水泥行業充斥著上萬個大大小小的粉磨站要如何規范?其中的“僵尸企業”要如何退出?這是行業在“調結構”上著力改革的重中之重。
這些“老問題”必須通過“新思路”去解決;比如,通過先行試點的方式去探索;通過政府、協會、企業和媒體等各層面的合力去突圍等。在這方面,有錯峰為先例,行業不再是“摸著石頭過河”。
其實,無論治標還是治本,在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下,只要敢于創新、勇于嘗試,任何好的舉措都會帶來奇跡般的收獲。
實現“錯峰常態化”需建立制度完善配套
與三年前在質疑聲中艱難起步完全不同,如今更多企業家對錯峰寄予的最大期望,就是擴大錯峰成果,堅定不移實現“錯峰常態化”。
早在2015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方水泥副總裁趙君就在他的議案中提出過“建立錯峰生產常態化機制”。只是,當時的錯峰還處于試行階段,成功與否沒人敢打保票,因此,“常態化機制”僅僅停留在“應該實現”的呼吁中,如何做,誰來做,是不是必須做等問題,全然談不上清晰和明確。
在3年實踐中,國家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錯峰生產的執行文件,各區域地方政府和水泥協會也加大了督查力度,越來越多的企業因受益于錯峰在執行力上更加堅定,尤其是“水泥錯峰生產”被正式列入國辦發〔2016〕34號文件,代表著這項舉措真正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認可和重視。這一切都表明,“錯峰常態化”的框架已經搭建起來,那么,如今人們再提起“常態化”建設,建設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沒有錯峰生產,行業經營環境肯定一塌糊涂。國家對這項舉措的認可是其運行順利的重要原因,但在運行過程中,也會有新的或被忽視的問題顯露出來。這些看似細節的問題,才真正決定錯峰的成敗。”一位華北區域企業家的話點明了“錯峰常態化”的實質,從目前的情況看,是進一步為錯峰完善配套政策、樹立制度法規、積極應對新變化。
首先,完善錯峰生產的配套政策。
比如關于大企業差別電價、設備折舊、人員安置等固定的成本費用,并沒有隨著錯峰而有所改變,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成本負擔。
這個問題在3年前很多企業家就提到過,但因錯峰剛剛開始,企業家們給予了最大力度的理解和支持。“錯峰對行業有好處,我們也理應做出一些犧牲。”這句來自北方水泥負責人的話,幾乎是前兩年大企業經營者一致的態度。
為推動錯峰履行社會責任,企業義不容辭。但當錯峰已經步入正軌,更多的配套政策必須跟上來,以公平對待每一個企業的基本權利,保障他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從而為企業減負減壓、松開手腳,使企業在推動錯峰可持續運行的同時,著手嘗試更多的改革探索,履行更大的社會責任。
第二,加強錯峰制度化建設,樹立行規法規。
此次與會人士提得最多的意見是:因錯峰制度建設不完善,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地區仍有不按規定執行錯峰的企業,并呼吁開通追責機制、加大懲處力度。
“到目前為止,雖然不按規定錯峰的企業越來越少,但大多數區域依然存在。”眾多企業家表示:“目前絕大多數企業已沒有熟料庫存,價格趨于穩定,因此別看不錯峰的企業少了,危害卻更大了,每個地區即便有一兩家企業偷偷生產,偷賣熟料,市場立刻會被打亂,如果沒有相應的處罰追責機制,往后不按規定錯峰的企業也會越來越多。”
錯峰第二年開始,政府相關部門出臺了執行文件,對企業有了一定的約束力,大多數地區的督查力度也隨之加大,但督查范圍和懲處措施相對有限,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前錯峰生產依然沒有上升到法律的層面,制度化建設還不完善,讓督查缺少依據,增加了執法難度。
眾多企業負責人表示,錯峰生產一定要制度化,對不按時錯峰的企業就必須加大處罰力度,寫明違規條例,不能“只督不查,更不能查后不了了之”。
第三,積極應對錯峰衍生的新變化和新問題。
比如,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23個省市在錯峰作用下,水泥熟料幾乎沒有庫存,這就意味著錯峰結束后,企業會全力投入生產,但是水泥產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企業開足馬力生產,行業又會陷入無序。因此,如何規范錯峰后有序生產的問題,必須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和防范。
再比如,冬季錯峰的成功,讓很多區域增長了經驗,隨著區域市場的變化,一些地方開始增加錯峰次數,但這些自主錯峰均有一個共性:時間較短、日期分散。針對這一變化,如何納入到“錯峰常態化”的有序范圍之內,也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另外,水泥錯峰最初的原則是“只停窯不停磨”,但隨著錯峰的深入,有些區域加大力度要求“窯磨全停”,目前尚在爭議階段,這樣的做法是否可行,在錯峰生產期間,粉磨站應如何規范等問題,都逐漸顯現出來,亟待解決。
如果說,錯峰的成功是依靠政府、協會、企業和媒體齊心協力共同推進,那么,實現常態化進程,依然需要這些“推動者”們合力推進,像剝洋蔥一樣,將錯峰實施過程中的各個層面掰開揉碎,找出其中的隱患和難題,解決錯峰進程中的“后顧之憂”,完善“錯峰常態化”機制的所有細節。
3年來,國家相關部門為錯峰生產的成功落地,廣泛調研并出臺政策,各區域政府部門也通過各種方式推動實施,是錯峰生產取得階段性成功的強大后盾。如今,在實現“錯峰常態化”進程的工作中,配套政策的補充完善,制度與法規的建立實施,更需要政府這只“有形之手”發揮有力作用。
3年來,中國水泥協會和各區域水泥協會,組織多次協調會、動員會,在推動擴大實施范圍,協調北方采暖區全部錯峰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則需更大力度發揮協會“上傳下達”的工作屬性,將一線最強烈的呼聲、最棘手的難題和亟待完善的細節傳達給政府相關部門,也要將政府的意見和決策,及時傳遞給企業。
3年來,行業主流媒體緊抓“兩會”新思路,通過輿論傳播平臺率先開展業內探討、組織一線調研,為錯峰的落地打響了頭炮。接下來,媒體要更進一步通過輿論平臺的傳播和監督作用,更深層次挖掘錯峰內涵,將“錯峰常態化”建設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及時傳播出去,同時對未按規定錯峰的企業及時予以曝光,協助行業推動錯峰常態化的落地,協助行業加快制度化建設。
3年來,各區域領軍企業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將錯峰進行到底的態度和作為,值得欽佩。接下來,如何更自如地運用市場和政府這兩只“手”,讓錯峰更好的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并在實踐中進一步挖掘錯峰的潛力,使之成為行業去產能工作中標本兼治的有力武器,同時還需積累經驗、惠及他人。
曾經那些高聳如山的熟料堆業已成為人們的記憶,讓一項偉大舉措能夠持續發揮作用的同時,或許我們更期待的是,行業中能多一些如錯峰一樣的創新之舉,多一些像“熟料山消失”一樣的奇跡出現。(作者:劉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