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時,湖北政府的財力已難以官辦水泥廠。于是,張之洞決定采官督商辦體制。遂以湖廣總督府的名義,于1907年初出示招商,招攬資財殷實的中國人商辦水泥廠。1907年2月,福建清華實業公司總經理程祖福(浙江杭州人),呈文湖廣總督府應招。程祖福,字聽彝,曾任福建存記道、任吉林省官銀號駐滬分號的總辦等官職。后辭官從商,創辦清華實業公司,數年經營,頗有成效。
1907年7月,張之洞批準程祖福的福建清華實業公司商辦湖北水泥廠,并差委程祖福擔任湖北水泥廠總辦,明確廠中一切事務,均由商家自行決定處理。與此同時,張之洞將商辦湖北水泥廠有關減免稅,和在湖北境內專利十五年等優惠辦法奏清朝廷批準。1907年十月初四,清政府農工商部就此事會同郵傳部,上奏光緒皇并慈禧太后。光緒帝朱批“依議,欽此”。
1908年,程祖福邀林述慶等七人在上海設立湖北水泥廠股份有限公司,“籌集成本銀三十萬兩,專為辦理水泥廠之用”。 4月22日,公司在清政府農工商部注冊登記,注冊資本為庫平紋銀150萬兩。公司設于上海英租界內。程祖福派人到大冶勘測廠址,選定為大冶縣黃石港明家嘴(現為黃石袁倉煤礦),其鄰靠長江,惟廠區面積狹小。并在上海購得德國二手水泥設備,組織建筑營造廠赴鄂施工。經過近兩年時間的建設,湖北水泥廠于1909年5月2日建成投產。使用“寶塔牌”商標。由于水泥質量優良,清政府農工商部在1910年(清宣統二年)選送參加南洋勸業會展覽,“寶塔牌”水泥分獲頭等金、銀獎牌各1枚。
湖北水泥廠的興建,打破了唐山啟新洋灰公司獨霸中原水泥市場的局面,也開創了湖北水泥工業的歷史。在湖北水泥廠開辦之初,啟新洋灰公司總理周學熙就托人到滬游說合并之事,但遭程祖福謝絕。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武漢周邊戰事激烈,時局動蕩,市面蕭條。湖北水泥廠無法正常生產。至1912年,公司各方債款此時已達200萬元以上,根本無力償還。
陷于嚴重債務危機的湖北水泥廠,引起了日本三菱公司的興趣。“洋務運動”以來,日商一直希望在中國開辦水泥廠,但受阻于清朝政府反對而未能如愿。為實現成為湖北水泥廠唯一的債權人,從而最終獲得產權的企圖,三菱公司在1912年5月在上海與程祖福達成協議,同意湖北公司暫緩還款。同年11月,三菱公司又主動 提出,可以再借巨款給湖北公司,幫助其還清其他債權人的債務,條件是工廠必須交由三菱公司管理。被程祖福當即拒絕。后程祖福隨即籌得8.6萬元,償付三菱公司第二期借款的本息。然而三菱公司不接受這筆還款,反到推翻前約,要求湖北公司一次還清所有債款,否則交出工廠管理權。程祖福聘請律師與之交涉,三菱公司不與理會,而是直接向湖北省政府提出了查封工廠的要求。
到1913年3月,三菱公司第四期借款到期,湖北公司仍不能還款。3月4日,三菱公司隨即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立即查封湖北水泥廠。迫于案情和日方壓力,湖北省政府在1913年3月25日派員赴大冶查封了湖北水泥廠。查封湖北水泥廠一事導致社會輿論嘩然,對政府封廠多有不滿。面對社會輿論,湖北都督黎元洪頗感壓力,專門致電北京政府臨時大總統袁世凱說明封廠之故。
在此期間,最為關心湖北水泥廠產權易手的,應該是啟新洋灰公司。在當時,中國內地除唐山廠和湖北廠外,尚無第三家水泥廠。啟新公司覬覦湖北廠由來已久。1913年3月,在三菱公司起訴湖北公司后,周學熙指使吉林官銀號向程祖福逼債,為爭奪湖北廠資產埋下伏筆。1914年啟新公司控制湖北水泥廠后,將其改名為華記湖北水泥廠。其后至1937年,由啟新公司控制生產經營。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華記湖北水泥廠只是充當啟新公司南方生產基地的角色,發展處于停滯狀態。1934年,華記廠更名為“啟新華記水泥廠”。1938年,華記水泥廠被迫搬遷湖南辰溪,1939年,重建華中水泥廠,同時成立昆明水泥廠股份有限公司。當時在西南抗戰后方,只有“華中”、“重慶”兩廠生產水泥。1943年,華中、昆明兩廠在重慶中國銀行召開股東聯席會議,成立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44年,成立大冶水泥廠籌建處,華新公司由昆明遷漢口。1940-1945年華中廠累計生產水泥5.12萬噸。抗戰后,隨著國共內戰爆發,華新水泥發展困難,陷于停滯。1949年5月解放軍事接管后,開展民主改革運動;恢復生產和進行基本建設,調整經濟關系,華新獲新生。
人民政府接管華新后,首先是穩定員工隊伍和開展民主改革運動;其次是恢復生產,立即貸款100多億元(舊幣)進行基本建設,于1950年12月建成第2條生產線(一號窯)并投產, 華新公司從武漢遷到黃石,與新廠合并,此時工廠規模已達到遠東地區第一;三是調整經濟關系。1951年1月16日,中南軍政委員會主持召開董事會,宣布結束軍事管制。會議決定,將公司資本中的國民政府官僚資本轉為人民政府所有,同時組成了新的董事會,由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工業部副部長劉杰任董事長,王濤為第一經理,齊濤為第二經理。
1952年底,大冶廠已擁有固定資產2369.7萬元,水泥年產能25萬噸,成為國家大型骨干建材企業。1953年,經中央重工業部審批,華新水泥公司改為華新水泥廠,廠名前面加“公私合營”,全稱為 “公私合營華新水泥廠”。1957年產量為53.9萬噸,是1952年的2.16倍。生產的主要水泥品種有400和500號混合水泥,同時還試產道路水泥和800號水泥。到1975年,華新相繼開發了500號礦渣水泥、500和600號純水泥、500和600號大壩水泥等新品種。
1988年2月,華新水泥廠與湖北紅旗水泥廠聯合成立“華新水泥廠(集團)”。1993年11月,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4年,華新股票(開盤價位為10.38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當年首批在滬掛牌交易的上市公司。國家正式批準華新工業節能環保技改項目“五號窯”興建。上海市證券管理辦公室同意華新發行人民幣特種股票(B股)8700萬股。四號窯點火投產。公司獲1994年度中國500家最佳經濟效益工業企業之一。
隨著現代水泥工業的發展和城市建設的要求,華新水泥老廠逐漸淡出歷史舞臺,2005年,黃石楓葉山廠區全線停產。華新水泥廠舊址包括廠房、窯、磨房裝包機等建筑和設備,現存三臺大型水泥濕法旋窯,其中一、二號窯為1947年從美國進口,在世界上已十分罕見。三號窯為國產,于1977年正式投產,代表了當時我國水泥工業的先進水平。2016年9月,華新水泥廠舊址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
經歷百年的歷史積淀,如今的華新水泥人可不是一般人,請看華新水泥人《高溫下的堅守》
高溫下的堅守
正如你們知道的,咱們大中華已經開啟了“燒烤”模式,多地氣溫逼近40攝氏度,小編覺得自己和烤肉就只差一撮孜然粉的距離了。
但是,遠在中亞的亞灣地區,溫度已經逼近50攝氏度了!
華新亞灣公司員工們頭頂烈日、冒著酷暑,依舊默默地堅守在一線,為生產保駕護航。
人,是最寶貴的資源,人,是最強的生產力。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愛崗敬業的水泥人,中國水泥才能越走越遠,越來越好!
讓我們向所有在高溫下辛勤工作的水泥人致敬 !
在高溫的“三次方”環境下,一絲不茍的清理窯尾斜槽
塔籍員工薩伊別克專注工作,維修原材料卸車擋墻
員工檢修水泥磨,累并快樂著
礦車司機一刻也不放松安全
從原料磨檢修出來透氣,3名塔籍員工成了“灰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