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由于國內工商業日益發達,基礎建設百廢俱興,外國的水泥供應斷絕,水泥需求量急劇增加,市場價格從每桶5元上漲至12元。豐厚的利潤,給予本國水泥產業發展的良好機會,于是1920年上海華商水泥公司的成立和1921年南京中國水泥公司的成立,改變了洋貨獨占市場的局面。

啟新洋灰公司“周學熙”
基本上,近代中國水泥業形成了集中度很高的產業組織結構。其中啟新、華商和中國三家公司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30年三公司提供了全國水泥總消費量的三分之二;1932—1935年,年平均產量占全國主要水泥廠年平均總產銷量的77%。

啟新洋灰公司

上海華商水泥公司
此外,大冶水泥公司則在1914年為啟新洋灰公司收購,改名為華新洋灰公司。然而,從1923年起,外國水泥重返中國市場并進行傾銷,加上國內軍閥連年內戰,農村經濟破產,人民購買力降低,造成了嚴重的供過于求局面。1928年中國水泥年產量約300萬桶,而全國年消費量僅約200萬桶,且其中至少1/4是由外貨供應。

華新洋灰公司
何況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又有1928年廣東西村士敏土廠、1934年山西太原西北洋灰廠、1935年江蘇南京江南水泥廠和1936年四川重慶四川水泥廠的設立,更加重了供需的不平衡。
水泥工業供需不平衡的原因,除了水泥廠的增設外,外貨的傾銷亦至關重要。根據海關貿易資料,1928年度進口水泥價值銀兩關平銀270余萬兩,1929年度增為340余萬兩,1931年度又增為380余萬兩。進口水泥中日本的輸入最多,以1931年為例,該年日本對外輸出水泥總數為397.9萬桶,其中輸華的比例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二,即至少100萬桶以上,以每桶合關平銀關平銀兩計,占該年度輸入外貨總值的七分之六。
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水泥市場長期供過于求的情勢,啟新、華商和中國三公司為避免彼此過度削價競爭,曾于1925和1932兩度簽訂聯營合同,針對各自營銷區劃分、銷量分配、定價方式和聯合對外等達成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