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業是世界經濟中最大的產業之一,全球總價值約10萬億美元(相當于GDP的13%)。但與其他行業相比,建筑業近幾十年的生產力和效率低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農業和制造業的生產率提高了10~15倍,而建筑業的生產力水平仍然停留在80年前。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建筑業仍然是手工建造,而其他行業已經在數字、傳感和自動化技術的使用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杰伊•桑利亞安(Jay Sanjayan)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將3D打印混凝土視為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能方案。他們認為該技術能夠使建筑師自由地為新結構注入更多創意。
傳統建筑業施工面臨的問題
現代化的民用基礎設施幾乎完全用混凝土建造,每年使用的混凝土超過200億噸。傳統建筑行業面臨著許多嚴重的問題,包括施工現場低下的勞動效率和頻頻發生的事故。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的數據,建筑業的工傷率最高達到5.9%(每1000名工人中有59人)。
此外,建筑工地的質量控制存在更多困難:高水平的廢物和碳排放,高額的成本以及管理大型工作場所的技術勞動力正在消失。而3D混凝土打印等顛覆性技術可以提供解決方案。
3D混凝土打印的優勢
3D混凝土打印技術通過添加材料層來構造對象。傳統的施工方法涉及將混凝土澆注到模具(稱為模板)中。但添加材料層結構可以將數字化技術與材料技術的相結合,在不使用模板的情況下進行自由形式的構造。
消除模板成本是3D混凝土打印技術的主要經濟驅動力。使用木材等建筑材料,模板約占混凝土施工總成本的60%。同時,建筑材料也是一種重要的廢物來源,因為它遲早會被丟棄。根據2011年的一項研究,建筑業丟棄的建筑材料占全球廢物總量的80%。
將混凝土澆注到模板中也限制了建筑師創造獨特建筑結構的創造力,而且定制模板需要高昂的成本。而自由形式的添加材料層可以增強建筑的可能性,生產結構部件的成本與形狀無關,使建筑師徹底從傳統建筑結構的固定模型設計中解脫出來。
3D混凝土打印的用途
正在探索的3D混凝土打印技術可以用于建造房屋、橋梁、建筑物甚至是風力渦輪機塔架。下面舉兩個例子,分別是利用3D打印技術建造的別墅和鋼鐵大橋。
3D打印別墅北京市通州工業園區有一座別墅,是全球首座3D現場整體打印的建筑物,它不同于以往國內外的3D打印建筑,該別墅是現場“整體打印”,將機器人手臂連接到3D打印機頭,施工45天完成。
用于混凝土打印研究的3D打印機
鋼鐵大橋MX3D研究和發展公司利用3D混凝土打印技術“打印”出一座鋼鐵橋梁。該橋長約24英尺,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擁有非常復雜的幾何學設計。該公司利用建筑專用3D打印機器人歷時兩個月便完成了一座精美的鋼鐵大橋。
當涉及構建非直線形狀時,3D混凝土打印技術具有優于傳統構造方法的優點。然而,該技術研究領域仍處于起步階段。混凝土3D打印技術發展的最大障礙是混凝土本身。目前,常規形式的混凝土不適合3D打印,因此需要開發新的替代品;而且在實際打印混凝土時,需要特殊的打印機。研究人員正在探索各種類型的混凝土和用于3D混凝土打印的新型打印機或機器人。不過,我們相信3D混凝土打印技術將會迅速地發展,并將顛覆傳統的建筑行業,而且它的建筑也將驚艷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