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武漢市軌道交通27號線(也稱“7號線南延線”或“紙坊線”)江夏客廳站。眾多政府領導、業主、建設者以及市民代表紛紛走進地鐵車廂,隨著列車緩緩開動,宣告該線路正式通車。
武漢軌道交通27號線的通車,使江夏成功“牽手”武昌、漢口、漢陽,進入了地鐵新時代。而對于首次承建軌道交通工程的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來說,也意味著其業務的拓展,通過這條線路成功進軍到了地鐵領域。
地下基礎處理展現專業品質
說起葛洲壩人,人們總會聯想起修電站、建大壩。27號線路通車,讓人們知道了,葛洲壩人用他們修電站、建大壩積累的地下基礎處理技術,還會修地鐵。
武漢地鐵27號線一期土建BT第一標段由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獨立承建,由基礎與地下工程專業特色突出的中國能建葛洲壩基礎公司負責施工。項目于2015年9月10日開工,今年5月8日完工,7月20日通過竣工驗收。
該標段線路總長9.922公里,由洪山區引入、穿越江夏區,包含新路村站、大花嶺街站、江夏客廳站3站4區間,采取地下雙線設計。
初次進軍地鐵領域,會遇到什么樣的難題?
中國能建葛洲壩基礎公司項目總工程師吳志平介紹,“洪山區幾千根位于主干道路地基的CFG樁群,江夏區大型斷層破碎帶,大范圍的密集溶洞,大面積的流塑性紅黏土,這些武漢地鐵工地上幾乎所有的難題,在盾構施工時全部遇到。”
對此,項目部采用了公司曾在南水北調、錦屏一級水電站等工程建設中形成的核心技術,優化了處理方案,采用投石回填、注入砂漿、灌注水玻璃雙液漿等多種方式處理,確保盾構機安全穿越。
紅黏土因與巖溶伴生,含水量高,具有漲縮性,常被稱為“有缺陷、有問題的土”。對此,項目部采取特殊作業方案,先用素樁封閉處理區域,再用高壓旋噴樁置換軟流塑狀的淤泥土,確保盾構區間安全。
車站和風井采用明挖順筑法施工,區間采用盾構法施工,聯絡通道采用礦山法施工......吳志平說,“這些都是公司在以往項目施工中積累的優勢經驗,也是項目部排除難題,打造高質量工程的縮影。”
高效管理實現高效施工
2016年9月20日起,新路村站、大花嶺街站、江夏客廳站三車站相繼封頂。
2017年10月8日,野芷湖站至譚鑫培公園站盾構區間全線貫通。
今年5月8日,車站附屬結構全部完工,各部位均按照節點計劃提前交付。
歷時3年,參建人數達到400多人,要實現高效的施工,必然要有高效的管理。
面對淤泥質軟土地層、巖溶發育區域、大面積的串珠狀溶洞群、成片的流塑性紅粘土、灰巖斷裂破碎帶等復雜的地質條件帶來的難題,項目部一方面建立技術專家體系,組織土建技術專家,進行全方位勘察論證,指導方案編制;另一方面積極考察學習其它單位的先進經驗,集思廣益。
此外,項目部建立項目總工程師負責的技術管控制度,組織科研攻關小組,解決施工技術難題。并通過自培、互培、送培、交流、壓擔子、師帶徒等方式,加強人才培養,苦練內功。
在質量管控方面,項目副總工兼質量環保部長馮博介紹,項目部開展各工序質量控制點交底工作,明確告知該工序該“做什么、如何做、做成什么標準”,關鍵質量控制點專人跟班督導,現場施工記錄、檢查記錄等內容的填寫真實、準確、及時。
項目經理、中國能建葛洲壩基礎公司副總經理朱品安說,“施工高峰期,共有10臺盾構機在作業,刷新了武漢地鐵施工史上一個標段投入最多盾構機的紀錄。”充分證明了項目團隊的整體管理協調能力。
科技創新打造智慧工地
地下施工,測量工作往往難點重重。
27號線全線雙向全長近20公里,需要大量隧洞測量。項目部投入近百萬元,購買了4臺測量機器人用于現場自動化施工測量,實現了自動目標識別、自動照準、自動測角與測距、自動跟蹤目標,確保了地下施工精準掘進。
項目部還采用BIM建模技術、視頻監控全覆蓋,讓整個工程可視化操作,提高工效。
馮博介紹,“在項目施工前期,采用BIM進行三維建模,有效理順了地下10多種雨水、通信、燃氣等市政管線的遷改工作。”
此外,項目部還使用無人機監測,所有施工動向一覽無余,并在武漢率先使用地質雷達同步跟蹤監測,打造“智慧工地”。
吳志平介紹,“我們花大力氣創新,解決施工中的各類難題,把地鐵27號線打造成為了武漢市軌道交通樣板的示范工地。先后獲得了‘湖北省工人先鋒號’、武漢建筑業協會QC成果三等獎、湖北省優秀質量管理實踐標桿等多項榮譽。”
項目建設中,項目部還完成了《 BIM技術在地鐵土建施工中的應用》《地鐵工程盾構穿越樁群加固區施工技術研究與應用》《盾構穿越淺覆湖塘區施工關鍵技術研究》《密集巖溶和紅黏土發育區盾構掘進控制技術研究》《武漢地鐵紙坊線盾構下穿加油站的沉降控制研究》等多項科技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