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應用新技術、新工藝
黨的十九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融入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到企業生產的節能減排,環保理念成為企業綠色發展的核心價值體現。在過去的一年,水泥企業把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放在重要位置,不斷加大節能減排力度,讓環境影響不斷減小,生態效應不斷提升,以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循環經濟生產方式,實現社會綜合資源利用效益最優,謀求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河南南陽中聯水泥有限公司在不斷發展的同時,時刻牢記公司作為國企所應履行的社會責任,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上馬新工藝,應用新材料,持續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環保管控,拓展綠色產業,既守護了碧水藍天,也實現了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公司相繼投入充足資金,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脫硫提標改造,開展包裝發貨系統升級改造;在原來一卡通水泥發貨系統基礎上,又上馬原材料購進一卡通系統,深入推進揚塵、噪聲治理,改善現場作業環境,不斷提升環保管理和清潔化生產水平;對入窯喂料系統進行改造,采用節能環保的TSCL轉子秤;對原料磨入磨系統進行改造,增設節能環保的板鏈鎖風裝置;推廣應用脫氮脫硝等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創新環保技術,設計移動收塵設備,購置抑塵車;改造升級窯頭窯尾環保設施等,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各項環保指標均達到或優于國家標準。公司被河南省工信委列入“省級培育類綠色工廠”名錄。
江蘇鶴林水泥有限公司始終把綠色環保的理念貫穿到生產和銷售的全過程,通過不斷加大技改投入,實現提質增效,以實際行動推動高質量發展,營業收入和節能降耗均取得了顯著成效。公司認真落實國家節能法規,投入專項資金4000萬元進行節能技術、裝備的改造。2017年,公司重點對1號原料磨進行技改,通過對原料磨整個系統進行優化,設備進行更新,實現1號原料磨的電耗比原先下降8千瓦時左右。1年下來,僅這方面就可以節省綜合電耗1050萬千瓦時左右。公司持續完善了能源監測與控制平臺的建設,完成了公司現場運行監控中心,通過管理、技術的提升,公司去年完成節能量2080噸標準煤,完成年度節能量目標的138.7%,超額完成了序時進度。
江西于都南方萬年青水泥有限公司在成功入選國家首批“綠色工廠”后,堅持把打造“綠色競爭力”融入到企業的發展戰略中,以對標管理為抓手,瞄準降低煤耗和綜合電耗、提高余熱發電量等重要節能指標,對標一流,突出考核引導,狠抓措施落實,大力推進標準管理和精細化管理,實現了企業發展不減速、環境保護有進展的良好效果。公司創新生料工藝配方,經過多次試驗反復論證,不斷優化、不斷總結,熟料標煤耗再創佳績。今年4~11月,連續8個月噸熟料標煤耗低于100千克以下,1年可節約生產成本100多萬元。2018年3月,對生產循環水泵進行節能技改,主要更換水泵、電機及配置專用節流增壓整流裝置,改造后兩臺泵合計流量為400m3/h,運行情況良好,改造后水泵流量、壓力和改造前差別小于5%范圍內,節電率達20%以上。
努力實現產業鏈協同創新
2018年,水泥供給和需求市場總體穩定,水泥行業效益大幅提升,但是水泥行業產能過剩仍然嚴重,推動行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在環保趨嚴、產業競合提速的大背景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健康可持續發展型企業將越來越被市場看好。近年來,水泥企業紛紛切入環保業務,增加水泥窯的功能拓展業務,努力實現產業鏈的協同創新。
作為水泥行業的領軍企業,海螺水泥先后開發出水泥純低溫余熱發電、利用新型干法窯處理城市生活垃圾、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示范項目等節能環保新技術,實現了水泥主業產業鏈的深度延伸。海螺水泥自主開發的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窯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系統效有解決了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占用大量土地和二次污染的難題。目前,在安徽、貴州、甘肅、廣東、重慶等多省市共建成17個水泥窯協同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系統,形成年處置城市生活垃圾205萬噸能力,真正做到將垃圾“吃干榨盡”。海螺集團建設的世界首條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環保示范項目成功投運。該項目投資5000余萬元,年回收二氧化碳5萬噸,在世界水泥行業首開碳捕捉利用之先河,對推進我國乃至世界水泥工業節能減排有著深遠的示范意義。
金圓股份擁有“以水泥、商砼業務為核心的建材產業和以固(危)廢處置為核心的環保產業兩大業務板塊”。截至目前,公司已投產危(固)廢處置項目5個,處置產能40萬噸左右;已獲環評批復正在建設中或規劃建設中的危(固)廢處置項目9個,處置產能100萬噸左右。2018年上半年,公司環保產業實現營收25.05億元,同比增長11795.39%;實現凈利潤9666.94萬元,同比增長2388.79%。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行業處于快速成長階段,公司扎根水泥行業,著力打造水泥窯協同為主線的綜合型危廢處理模式,將使公司業績彈性不斷增大。
作為天津市規模最大、唯一擁有回轉窯的水泥生產企業——天津振興水泥公司,利用離天津市區較近的優勢,建立起固廢處理和污泥處置兩條生產線。隨著天津城市建設進程加快,許多化工、制藥企業逐漸外遷,原址土壤修復成為廢棄物處置熱點。公司自主研發和建立了國內首條專門利用水泥窯處置污染土的生產線。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實現了水泥去產能,另一方面則通過環保升級補短板。據介紹,公司污染土處置創造利潤今年預計有望達到3500萬元。
根據臺泥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與東方園林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臺泥國際將與東方園林合作開展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項目,通過多樣化的合作模式,以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及危險廢物為主營業務,并投資于配套服務的相關設施設備,協同處置固體及危險廢物。雙方約定,將盡快選取臺泥國際下屬一子公司水泥廠作為首個合作項目試點,進而在臺泥國際各子公司區域內落實固廢處置產業布局,共同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固廢項目發展。
出臺多項政策持續推進
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環境保護稅法》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環保稅立法的目的是通過發揮稅收調控作用,形成有效的約束激勵機制,強化企業治污減排的主體責任,減少對環境和生態的傷害。相比于原先排污費存在的執法剛性不足、地方政府和部門干預等問題,排污費改成環保稅后,企業將主動加大環保改造力度,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和綠色生產。
《關于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公告》要求,自2018年3月1日起,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即“2+26”城市)行政區域內,國家排放標準中已規定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行業及鍋爐的新建項目,開始執行特別排放限值;10月1日起,火電、鋼鐵、石化、化工、有色(不含氧化鋁)、水泥行業現有企業及在用鍋爐要執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特別排放限值。
國務院印發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總體目標是,經過3年努力,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協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的省份,要保持和鞏固改善成果;尚未完成的,要確保全面實現“十三五”約束性目標;北京市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應在“十三五”目標基礎上進一步提高。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確定,要全面完成2018年空氣質量改善目標;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3%左右。要深化工業污染治理。自2018年10月1日起,嚴格執行火電、鋼鐵、石化、化工、有色(不含氧化鋁)、水泥行業及工業鍋爐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推進重點行業污染治理設施升級改造。《方案》強調,要因地制宜推進工業企業錯峰生產。實行差別化錯峰生產,嚴禁采取“一刀切”方式,對行業污染排放績效水平明顯好于同行業其他企業的環保標桿企業,可不予限產。
為實現水泥行業節能減排達標目標,有效推進行業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中國水泥行業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明確提出,繼續推進節能減排專項行動(工程),落實國務院〔2016〕34號文件和《促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等政策要求,加強創新驅動,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單位產品的能耗水平,實現節能減排,提升有效供給;提高智能制造水平降低企業成本,以市場為導向加強特種水泥等新用途、新效能的應用技術研究,圍繞新需求加強新供給,實現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繼續推動節能減排工藝技術、生產管理、智能制造等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