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在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感召下,我從鄂爾多斯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崗位上下海,帶領團隊創辦蒙西。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蒙西已走過25年的歷程。25年,用時間來衡量或許只是滄海一粟,用事件來刻錄卻能成為永恒。

內蒙古蒙西高新技術集團公司
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 劉埃林
艱難起步
創業之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只有經歷過了,才能品得個中甘苦。1992年11月,我告別17年的機關工作生涯,跨出伊盟盟委大院,出任伊盟煤炭公司副總經理并負責籌建蒙西水泥廠。這是我人生的一大重要轉折,也從此開啟了艱難而又曲折的創業之路。

1994年1月,蒙西水泥有限公司選址現場
踏入商海,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學習,發現創業之路遠沒有設想的那樣簡單美好。我清楚地記得選擇廠址時的情景:1992年12月11日,我帶隊赴鄂托克旗堿柜鄉考察項目擬選廠址,我們一行4人從烏蘭鎮出發,顛簸四個多小時,來到堿柜鄉南部與烏海市接壤處一片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陪同的旗領導隨手一指,詼諧地說:“劉部長,就是這里了。瞧,周圍還有許多神靈在保佑你,你的事業一定能成功。”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抬眼望去,不毛荒灘上一片亂墳崗,墳灘一個挨一個,足足有400多座。幾只烏鴉飛快掠去,依稀可見的小麻雀驚奇地嘰嘰喳喳。呼嘯的黃風借勢生威,卷著沙礫抽打在臉上,生疼生疼的。隨行人員的臉上浮起絲絲涼意,我自己也犯了嘀咕,難道這就是我施展藍圖的地方嗎?然而,開弓沒有回頭箭,創業的路上容不得有絲毫猶豫,從我踏出盟委大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堅定了一個信念:再苦再難也要干出一番事業。眼前的環境雖然凄涼,但我堅信,白紙上才能繪出最美的圖畫。

蒙西水泥公司建設初期
從場地到塔架,到處可以看到劉埃林的身影
廠址初定后,項目報批及資金籌措的難題便擺在了我的面前。我們最初計劃的是建設一座年產10萬噸的水泥廠,但經過調研發現,搞一個年產10萬噸的水泥廠雖有眼前效益,但從發展眼光看,這種小廠很難擁有長久生命力。要想既有眼前利益,又有長遠生命力,至少應該建設年產30萬噸以上的中型水泥廠,但需要約3個億的投資,按照建廠計劃和投資能力,這根本不可能。經過反復的調查研究,我們認為,要想在市場競爭中抵御風險,必須達到適度規模,最終拍板上馬一條年產30萬噸的生產線。然而,當時恰逢我國施行控制基本建設投資政策,計劃部門嚴格控制新項目審批,銀行嚴格控制固定資產貸款,項目審批一度陷入了困境。面對進退維谷的窘境,我和我的團隊沒有退縮,憑借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最終取得項目審批和銀行貸款,促成了蒙西水泥廠的建設。

1998年4月5日,蒙西水泥公司
三號濕法窯胴體順利運抵施工現場
在項目的工藝選擇上也頗費了一番周折。當時,水泥新型干法工藝正在興起,因其具有節能、環保的優勢,屬于政府鼓勵采用的工藝,包括行業專家、政府領導以及公司內部的很多人,都傾向于選擇新型干法工藝。經過考察,我們發現,干法工藝雖然有優勢但也有許多不足,且一條生產線的投資就高達3.3億元,這對當時剛剛起步、到處都要花錢的蒙西來說無異于是個天文數字。怎么辦?是順應形勢、尊重權威,還是另辟蹊徑、尋求新路。如果尊重權威,如此巨大的投資,錢從哪里來?投得值不值得?如果另辟蹊徑,那究竟應該怎么走?一個嚴峻的課題擺在了我和我的團隊面前。為了尋找到最優解決方案,我親自帶領進行多方考察論證,最終頂著壓力選擇了符合當地資源條件和企業自身實際的濕法工藝,并得到了內蒙古計委的批復。后來的實踐證明,這一大膽的嘗試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完全正確的。三條生產線僅投資4.8億元,比傳統水泥廠節約一半還多;充分利用了本地區的煤炭資源優勢,降低了生產成本;充分發揮了濕法工藝自身的優勢,從而以盡快的速度使優質產品面世,將投資優勢轉化為效益優勢。
1994年6月10日,蒙西水泥一期工程開工建設,1995年11月19日,大窯一次性點火成功,一個投資2.2億元、年產30萬噸水泥的現代標準企業終于從設計藍圖變成了現實,蒙西水泥投產運行了。此時,我凝望著水泥窯中熊熊燃燒的火焰和慶典儀式上歡呼雀躍的人們,百感交集,三年來的艱苦奮斗總算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1998年,蒙西水泥公司三號濕法窯安裝現場
此后,我們又陸續建設了二期、三期工程,到1999年,蒙西水泥的產能達到了130萬噸,一舉跨入全國大型水泥企業行列,公司效益也開始穩步增長。
再赴征程
世紀之交的蒙西,已是一家銷售收入近2億元、利稅總額4000多萬元、在區域內有很高知名度的大型企業。這時,一個重要的課題擺在了我的面前:蒙西應該向什么方向走?我作為公司的領頭人,是小富即安、就此滿足,還是帶領團隊開創一番更大的事業?從不安于現狀和永不服輸的性格,讓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
當時蒙西水泥所處的位置雖然是一片荒漠,但地勢平坦,周邊地區有富集的煤炭資源、石灰石以及其他儲量豐富的資源;綿延千里的黃河流經此處,有充足的水資源;110國道和包蘭鐵路從這里穿過,交通十分便利。多個優勢集聚,這里建設工業園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于是,從1998年蒙西水泥還處在建設期間,我就提出了創建工業園區的思路,并獲得了當時伊盟行署的批復。為了將園區規劃好、選好選對項目,我帶領科研人員走遍了國內外的知名學府和科研院所,遍訪了320多位專家教授,在反復研究企業自身條件后,確定了發展方向:以高分子材料、納米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功能復合材料等高科技產業構筑新材料產業四大系列產品平臺。蒙西和我也踏上了“二次創業”的新征程。

氧化鋁廠區
在工業園區建設的過程中,我提出了“高起點、高科技、高產業鏈、高附加值、高度環境保護”的“五高”起步原則和“機制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的“三新”立園標準。經過幾年的建設,至2005年我卸任蒙西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時,園區已發展成為入園企業幾十家、年產值百億元的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示范基地和國家“863”高科技產業化示范基地,并被自治區政府認定為省級工業園區。蒙西工業園區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昔日人跡罕至的戈壁灘也早已舊貌換新顏。此時,距我下海創業已有13個年頭,我總算初步實現了“有生之年為社會做一兩件有益的事情”的人生目標。

園區內蒙西大廈
此后的幾年,蒙西開啟了走出鄂爾多斯、開辟事業新天地的創業步履。自2003年起,我們實施“東部發展戰略”,從呼倫貝爾起步一直將觸角延伸到黑龍江北部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產業涉及建材、物流、煤炭、房地產、文化旅游等,撐起了蒙西事業的半邊天。
路遇劫難
創業的道路艱辛曲折,為了追求的事業,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辛勞甚至是生命的代價。自從踏入商海后,我每天工作的時間不下10個小時。由于長期高強度、超負荷的工作,加之生活不規律,2004年起,胃部經常出現不適感,有的時候隱隱作痛。這種癥狀多發在凌晨時分,剛開始是間歇性疼痛,以為是飲食不當造成的,自己也沒把它當回事。疼得厲害時,就吃幾粒止疼藥緩解一下疼痛,繼續投入到緊張而忙碌的工作中。后來,疼痛頻次越來越高,在醫生和家人的建議下,2005年8月,我在北京做了胃部檢查,檢查結果呈陽性,醫生建議做進一步檢查。因當時我手頭有兩項事關公司發展的重大工作沒有完成,作為公司掌門人,一旦查出是不好的病,不僅影響工作,還有可能給公司造成較大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公司發展和對外合作。基于以上考慮,我沒有采納醫生的建議,繼續日夜忙碌。
2006年3月初的一天凌晨,胃部的疼痛感十分嚴重,并且出現了便血現象。這才引起了我的重視,于是在北大第三醫院做了胃鏡檢查,經檢查確診為胃癌晚期,同時發現體內多個臟器有癌細胞轉移的跡象。這既像是意料之中的結果又是晴天霹靂。我有些愕然,家人緊張萬分。經301醫院專家會診后認為:必須馬上手術,但手術有兩種結果,一種是通過手術將胃部腫瘤切除,生命可以維持一段時間;一種是因各臟器均長了腫瘤,剖開肚子后再縫上,回家等待癌細胞的蠶食直到死亡。院方讓家人做出是否手術的決定,遇到這樣的問題,痛苦中的家人一時也難以決斷,最終還是我自己拍板決定立即進行手術治療。
戰勝死神
2006年3月31日,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我記得那年冬天特別冷,進入3月,雖然草木泛起了綠意,但天氣依然是寒氣逼人,加之自己沉重的心情,我仿佛還生活在嚴冬中。那天,我被推進手術室的一剎那,從醫生的眼神里讀懂了“我已是被判了死刑的人”。當時,自己才真正感覺到無助所帶來的痛苦。經過3個多小時的手術,我的胃被全部切除。手術后,醫生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為我制定了八個療程的化學治療方案,每個療程為22天,中間相隔時間是7天。術后的20天,開始第一個療程的化療。三個療程過后,頭發全部掉光了,渾身疲軟無力,惡心嘔吐不止。化療期間,白血球的下降速度非常快,結束第四個療程后,白血球的數量不及正常值四十分之一,血小板指標也降到最低點,稍有不慎,就可能因細菌感染或出血不止而喪失生命,當時的我已經命懸一線,醫院也已經下了危重病人護理通知書。
彌留之際,想到早已過世的雙親,遺憾沒有能很好地盡孝;想到我一手創辦的蒙西還有諸多未盡事業等著去完成,內心十分悲愴。為了不給家人帶來更多痛苦,我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緒,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盡量不在家人面前表現出無助和傷感。不知不覺季節已到立秋時分。細算手術后我竟然活了四個多月,比醫生當初的判斷多了三十多天,這已經出乎了我和所有人的意料。這應該是一個好兆頭,似乎讓我看到了一線生機。
于是,我斷然拒絕了繼續化療,并要求立即辦理出院手續。主治醫生出于對我的關心,再三勸我繼續留院接受化療,說我的肺部還有一個雞蛋大小的陰影,如果不化療,后果不堪設想。我沒有聽從醫生的勸阻,最終選擇了出院。當時,我的想法是:反正自己已經是被判處“死刑”的人了,能多活一天,就等于多賺一天。化療也是死,不化療也是死,為什么要承受化療帶來的痛苦和浪費巨大的財力人力和精力呢?人在這時候才能不屑死亡的恐懼,也只有這時候,才能把沉積在內心深處的欲念棄之于九宵云外。此時,在我的世界里,繼續存活才是上蒼賜予我最寶貴的禮物,能延長一天壽命,是我最大的奢望。至于上蒼能賜予我活多少天,我沒有爭取的權利,只有感恩的義務。
出院后在三亞療養的時間里,每天映入我眼簾的是遼闊無疆的大海、悅耳動聽的海浪聲、綿延的沙灘和美麗溫暖的陽光。徐徐的海風裹挾著亞熱帶濕潤的空氣,將我心中積存已久的煩惱和痛苦清理得蕩然無存,我的身心感到無比輕松和舒暢,體力恢復得非常快。記得剛去的時候,我沿著海邊走五百米都非常困難,三個月后,走上五公里都沒有累的感覺。出院時,醫生告訴我的家人,說我的生命最多能再維持三個月,結果三個月過去了,不但沒有死,而且身體狀況一天比一天好,這讓我更加堅定了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一年后,身體基本恢復到正常狀態,超出了醫生預測的存活期限,赴醫院檢查后,結果出奇的驚人,不僅各項指標都正常,而且肺部的陰影也消失了。
面對這樣的結果,我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不能自已。一個在生死線上走過一回的人,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領悟。一個人活在這世上,除了享受成功、快樂、幸福外,還要經歷諸多的不幸、痛苦和磨難。在與死神抗爭的這么多年,也算是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劫后余生
經歷一場劫難并與死神擦肩而過后,也讓我對辦企業和人生有了全新的認識。我經常在思考,辦企業的目的是什么?我認為,發心不同,目的也不同。功利發心者其目的就是為名揚天下、光宗耀祖,或者賺更多的錢,讓自己和家人消費更闊綽。事業發心者其目的就是要立志辦一項事業,振興一個行業,回報一方水土。辦企業的發心不同,經營之道迥異,企業命運也就不言而喻。功利心極強的企業往往短期爆發力很強,規模和知名度提升很快,但很快就會患上“虛火癥”,且病情隨著企業發展速度的加快而不斷加重,進而將企業推向衰亡;而事業發心者追求的是長遠目標,致力于企業的長久發展,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回報社會,為行業的進步不斷注入新的動力,這樣的企業就像涓涓溪水,靜靜流淌。可見,創業者的發心決定了企業的成敗。
為此,我常常勉勵自己并告誡蒙西的管理者,企業要想行穩致遠,就應該牢牢把握以下幾點:一是發心要正,要時刻把行業的振興、地區的發展放在心上,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安全的產品。這是辦企業的根本,也是一個有作為的企業家應有的志向和肩負的責任;二是常懷感恩之心,盡企業所能回報社會、股東和員工;三是要有社會責任心,自覺擔當起保護環境、救助貧困、助殘、助醫、助教等社會責任。試想,如果我25年前下海創業是抱著賺更多的錢、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一些的目的,蒙西也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25載崢嶸歲月,如同一條百轉千回、跌宕起伏的路。回首這25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銘記的時光,我和我的團隊在創業的道路上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堡壘,總算做成了一些事情,終未辜負養育我的這片熱土和家鄉父老的厚愛。此時此刻,年少時經常品讀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聲音在我的耳邊再次響起“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