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峰停產的由來
從錯峰生產的歷史來看:錯峰生產最初是由白巖松在兩會上提出來的,主要是指北方地區的水泥企業在冬季需求淡季暫時性停限產措施。
2014年3月兩會期間,針對全國霧霾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白巖松提出了一個“關于促進構建北方四省一區(黑、吉、遼、蒙、冀)水泥和采暖錯峰生產協調機制的構想”的提案,得到了眾多業內人士的支持。
當時的情形是,北方采暖地區、特別是北方四省一區的水泥企業競爭激烈,以至于在寒冷的冬季,以極高的能耗、開足馬力生產,囤積大量的水泥熟料,在開春采暖結束、建筑施工開始之時,搶占市場。但是事與愿違,常常是在采暖結束、施工旺季之時,開始“打打停停”,甚至于在氣溫適宜的夏季,由于嚴重供大于求,企業進入半停產狀態。
這種經營模式,造成冬季水泥生產高峰與供暖高峰疊加,是形成嚴重空氣污染乃至霧霾的重要因素之一。北方地區水泥行業不合理的生產時間安排,造成了能源浪費、環境壓力加大,給國家和企業都帶來損失。
白巖松在兩會期間提出的構建“北方四省一區(黑、吉、遼、蒙、冀)水泥和采暖錯峰生產協調機制”,通過媒體促進、政府引導、企業自律、社會監督的機制,實現北方四省一區水泥企業在冬季采暖開始時停窯,在春季采暖結束時開窯生產,類似我國“伏季休漁”的制度安排,而且這個方案不會過多傷及生產廠家的利益。
他這個提案的意義在于,不僅能夠減輕采暖期的環境壓力、節約水泥生產能源消耗、減輕水泥產能過剩壓力等,還能夠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改善職工的勞動生活條件,“是社會有需求、行業有條件、企業愿意參加、無需國家增加投入的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他認為環境的治理過程如“祛病似抽絲”,不是一日之功。
從山東水泥協會的建議文件來看,要求所有水泥企業都要在相同的時間內停限產,完全不問各企業間存在的產能水平差距,即不顧不同水泥企業生產的能耗高低,不顧水泥的性能好壞,甚至根本不承認現有水泥企業對社會貢獻存在的巨大差異,更看不到我國水泥技術仍需要發展,仍要繼續追趕世界先進水平,上述建議不異于“一刀切”,極有可能打擊了先進生產力、縱容了落后。
短短幾年時間,水泥行業的錯峰生產便從北方區域延升,2018年不僅三北區域(東北、華北、西北)發布了錯峰生產計劃,從四個月到七個月不等。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各區域均有發布錯峰停產計劃,最少的停限時間也要20天(廣東)。
多部委發文錯峰生產不搞一刀切
不可否認錯峰生產的確去了產量,同時造成部分區域水泥產品的供不應求。此前國家相關部委提出不搞“一刀切”,達到低排放標準的可以豁免錯峰停限產。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2018年9月21日印發 針對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生態環境部明確要求各地要因地制宜推進工業企業錯峰生產。實行差別化錯峰生產,嚴禁采取“一刀切”方式。對行業污染排放績效水平明顯好于同行業其他企業的環保標桿企業,可不予限產, 錯峰生產企業涉及供暖、協同處置城市垃圾或危險廢物等保民生任務的,應保障基本民生需求。
2018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率先印發的河南省2018年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對2018年10月底前穩定達到超低排放限值的水泥企業,2019年1月1日至3月15日期間,豁免其不再實施錯峰生產,但要按當地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要求參加污染管控。
然后是河北省、江蘇省等,山東省也印發了類似的通知。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日前印發《江蘇省秋冬季錯峰生產及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停限產豁免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 明確污染排放水平明顯好于同行業其他企業或者涉及重大民生保障的企業,在確保符合環境管理要求和達標排放的前提下,在江蘇執行秋冬季錯峰生產計劃時,免予執行停產、限產等。
河北省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專門召開了新聞發布會,要求各地采取差別化環境管控措施,嚴禁簡單化采取一律停工、停業、停產、停車等做法,并就10個重點領域防止“一刀切”提出了具體要求。
其中提到嚴禁錯峰生產“一刀切”。河北要求各地要建立秋冬季錯峰生產企業清單,對鋼鐵、焦化、鑄造等高污染排放行業,按照排放績效評價,采取差異化錯峰生產;對實現超低排放、工藝技術先進、產品優質高端的“領跑者”企業,不列入錯峰生產名單。
嚴禁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一刀切”。河北要求各地要提前1天~2天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信息,給足企業應急響應準備時間,嚴禁擅自提高預警級別,擴大預警范圍。應急響應期間,對達到超低排放限值的企業或達到“綠色”建材行業排放標準的企業,可采取適度應急減排措施,嚴禁“一刀切”。
率先響應發布相關政策的是河南省,然后是京津冀2+26城市,再然后是華東長三角地區、汾渭平衡等多區域 。現在水泥大省山東水泥協會突然提出建議。上述“豁免政策”或將改變,原豁免企業必須全部參與錯峰生產。
此前水泥協會也曾向工信部原材料司提出過類似的請示。早在2017 年11 月,中國水泥協會上書工信部原材料司,《關于全面推行水泥錯峰生產的請示》表示錯峰生產作為減少污染排放量疊加的環境政策,是對所有從事水泥制造的企業(熟料生產企業、水泥粉磨站企業)提出的要求,所有水泥企業都必須無條件的執行錯峰生產政策。
其中提到,對于水泥窯協同處置企業也必須嚴格執行錯峰生產政策。大企業集團內的水泥窯協同處置企業錯峰生產和自律停窯時間可以由集團內其它企業延長停窯時間來“置換”。非大集團的水泥窯協同處置企業實行錯峰生產不能連續長時間停窯的,必須在錯峰生產結束后主動停窯給予補齊。是否開展水泥窯協同處置企業必須得到地方政府項目驗收證明。
對于利用水泥窯提供冬季供暖的企業也必須執行錯峰生產政策。因提高冬季供暖的而不能在錯峰生產期間停窯的水泥企業,必須在供暖結束后主動停窯,補齊錯峰生產時間。
這就讓小編看不懂了,在國家部委,地方政府,地方環保廳三令五申要求“差異化錯峰”不能一刀切的情況下。為何協會卻要建議企業全部參與停限產呢,其最終目的又是什么呢?
錯峰停產的也有副作用
相業內人士表示:實行錯峰生產確實能快捷、方便地“去產能”,迅速見到實效,水泥價格也能迅速回歸。但與此同時,更不能忽略它產生的副作用:首先是讓本來早該淘汰的劣質產能企業死灰復燃,降低了全國水泥產能的整體結構品質,放慢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腳步,消弱國家經濟的實力,在國際競爭中,這種后果只能讓親者疼、仇者快;
另一個副作用就是,錯峰雖然在打著環保旗號,但所有企業的頻繁“停車”,毫無意義地提高了單位產品的能耗,更有的地方規定每月都要停一次,每次都要白白耗掉500噸原煤,5噸原油,以全國1000條生產線計算,這種能源的巨大浪費 ,無情的抵消了治理污染的效果;
還有一個副作用就是:企業生產的不均衡,大大提高了生產成本,只是為了價格回升的效益。“降本增效”竟演繹成了“增本增效”;其實放遠了看,更大的副作用是阻礙了節能技術的進一步推廣,只能帶來懲罰節能先進、保護耗能落后的各類負面效應。
水泥協會的請示函中提到的“可置換”是區別于“一刀切”,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同企業集團之間的差距。某集團的優質產能也可能在另一集團并不優質。
相關分析人士稱“全停建議”或是為了“控銷”,造成市場供不應求“假象” ,借此上調水泥價格。據知情人士透露,此前山東省某協會曾召開謝絕媒體參加的內部會議,會議現場有人提出,2019年山東的水泥價格目標將拉抬到800元/噸以上,力爭達到1000元/噸。
業內專家表示辦企業要賺錢不可厚非,不賺錢企業怎么發展,水泥行業從業者如何生存?但掙錢應該有正確的門路,不能不擇手段,更不能在背離初衷的條件下賺錢。水泥生產應該在為社會發展的前提下,獲得正當合理的利潤 。而不能通過變相的市場壟斷讓價格飚升,讓少數人暴富而走向另一個極端。今天市場價格的“畸形”,正是背離初衷的結果,而在治理這種“畸形”時,更不該用背離初衷的辦法了 。


